“反對我的領主,全部殺掉,其餘人等按照約定,既往不咎。”
儘管楚天為了勸降郯城,說好既往不咎,卻沒有放過最主要的領主。
至於領主的手下,他們能夠活命就感恩戴德,不敢指責楚天。
除了逃到彭城國和廣陵郡的領主以外,其餘領主或死或逃,徐州聯軍再無之前的聲勢。
眾人凜然。
楚天率兵進城,招降郯城三萬降卒,為己所用。
作為新的徐州牧,楚天沒有為難徐州軍。當時各為其主,他們效忠於徐州牧陶謙,本就沒有過錯。現在他們認新的徐州牧為主,從此為楚天征戰。
“幸好當初聽從軍師所言,沒有繼續強攻郯城,否則不但自己損失慘重,三萬降卒至少沒了一萬。”
楚天從中得到甜頭。
如果可以迫使對方不戰而降,就沒有必要消耗兵力強攻。
房玄齡說道:“如非徐州之爭,敵人主力潰敗,也不能從容圍城。”
楚天來到縣衙,在無主的石碑上增添自己的名字,正式佔領郯城。
再加上薛仁貴分兵平定各地,富庶的東海國落入楚天手中。又有東海國的糜家等人支援,楚天在東海國的根基逐漸穩固。
琅琊國無疑是楚天最根本的據點,因為他便是在琅琊國起家、積累,各座城鎮的民心很高。其次才是東海國,再次是受到徐州世家左【零零看書00ks】右的下邳國。
房玄齡又提議:“夏城、郯城、下邳,分別為三個郡國的核心,必須要派遣心腹之人治理。”
打下這些地盤,楚天要考慮三個郡國的國相人選。
國相相當於一個郡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在亂世中有很大的兵權,以便隨時應對進犯的敵人。
既然擁有兵權,派遣何人擔任太守,便需要斟酌。
“李悝出任琅琊相。”
楚天沒有忘記一直在背後默默奉獻的李悝,李悝曾經擔任中山相、魏相,因此出任琅琊相沒有問題。
根據情報,北海國的趙公子致力於統一青州,短時間內不會南下琅琊國。
楚天的主力將會進駐下邳,討伐彭城國和廣陵郡兩個還沒有臣服的郡國,只能留李悝守最重要的琅琊國。
“臧霸、孫觀返回琅琊國,駐守北部的諸縣、東武縣,防備青州軍南下。”
儘管種種跡象表明趙公子不會即刻南下,但楚天也不敢鬆懈,否則趙公子突然轉變戰略,楚天定會措手不及。
“東海相的人選……”
楚天本想要任用糜竺成為東海相,但考慮到糜竺本身就是東海朐縣人氏,使用本地人管理本地世家,實在不妥,容易形成獨立勢力。
房玄齡說道:“可任用下邳國的陳珪擔任東海相。陳家奪取下邳城,居功甚偉,主公定然是要封賞他們,否則人心不服。使用下邳人治理東海,可稍微改變世家的格局,甚至可以令不同郡國的世家發生衝突。”
“甚好。”
楚天的確要在成為徐州牧以後大舉分封屬官,以收攏人心。
下邳陳家的陳珪閒賦在家,立下大功勞,任命為太守倒是可以安撫他們,也讓徐州的世家們安心。
還有下邳相的人選。下邳受到陶謙勢力影響最大,也不是楚天用武力攻陷的郡縣,下邳國的世家們沒有感受到他的武德,還不知道琅琊國大軍的可怕。
東海國是被打服的,治理起來相對容易。
“可令夏姑娘為下邳相,她應該有辦法打壓下邳的本土世家。而且她積累軍功,也只有國相才能與軍功相匹配。”
“那就這樣吧。”
楚天也不知道她是否可以打壓下邳國的貴族,但她的確積累了很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