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大鍋飯”,我們看結果怎樣呢——用課本上的話說是“擴大了農民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揮了小規模經營的長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解放與發展了生產力。”

為什麼兩種制度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可以用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來進行探析。在“大鍋飯”的機制下,由於對勞動成果的考察落實到團隊而非個人,這就發生了以下的情形:假設團隊中有100個人,每個人選擇“努力工作”都要承擔10元錢的成本,同時為團隊的預期產出增加20元;而每個人偷懶則無須支付任何成本,也不會增加團隊的預期產出。結果我們會發現:如果其他99個人努力工作,而自己偷懶將是最優的選擇,因為可以不付出成本就享受到好處。而如果其他人都偷懶,則自己更應該偷懶,因為自己努力工作付出了10元錢成本,但為團隊增加的20元收益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屬於自己的。這樣,偷懶就成了“大鍋飯”(團隊生產)中每個成員的優勢策略。

明白了上面所講的,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公司、企業都要對員工實行崗位責任制、實施績效考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分配的公平,才能以多勞多得的機制來促使能者多勞。否則誰也不願意讓他人來分享自己的勞動所得,其結果必然是陷入囚徒困境。

為了弄清楚機制是如何對效率發生作用的,讓我們再來看一則《韓非子》中所講的故事: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以上這則精短的寓言後來演變成了更為精短的成語——濫竽充數。如果把 “大鍋飯造就懶漢”中的結論應用到“濫竽充數”的故事中來,我們會發現,每個樂師最合算的選擇都是不吹——因為這是他們的最優策略。但結果為什麼只有南郭先生一個人在“濫竽充數”呢?因為有懲罰機制在起作用。如果一旦做假被發現,齊宣王一怒之下,十有*會要了這個人的腦袋,所以大多數人不敢冒這個險。

那南郭先生為什麼敢於做假呢?就在於他發現了“機制”中的漏洞。我們談論“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時候,總是充滿了貶義,把南郭先生作為典型的反面教材,其實南郭先生是個很聰明的人。他根本不會吹竽,卻敢於到齊宣王那裡自薦而且把自己的技藝吹得天花亂墜,因為他很明白這樣做固然有風險,但風險不大,他了解在現有的機制下,他的做法是不太容易“穿幫”的。而機制一變——當繼承王位的齊愍王喜歡聽獨奏、南郭先生髮現老辦法行不通時,他溜之大吉了。在這個博弈中,南郭先生白吃白拿了好幾年,到最後也沒有任何損失。 。。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時精亦傻,輸為贏處贏還輸(7)

這就是老百姓們通常所說的“撐死膽兒大的,餓死膽兒小的”。南郭先生膽子大,所以他佔足了便宜。而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大多是“膽兒大”的、敢空手套白狼的。比如剛剛創業的史玉柱在深圳開發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統時,手裡只有4000元,卻敢向《計算機世界》定下了一個8400元的廣告版面,唯一的要求就是先刊廣告後付錢。他的期限只有15天,前12天他都分文未進,第13天他收到了3筆匯款,總共是15820元。大多數人都不敢這樣做,因為沒有人能確保15天之後一定會有進賬。但史玉柱做了,並且因此撈到了第一桶金。我們反過來假設一下,假如15天之內沒有進賬,史玉柱沒錢向《計算機世界》支付廣告費怎麼辦?廣告已經做了,他沒有損失;天也不會就此塌下來——最壞的結果不知道是什麼,但一定是在人能承受的範圍內的,至少要比南郭先生當初冒的風險要小得多。

對此我們也可以試著用“囚徒困境”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