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我最近才發明一種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個大甕,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再玩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滋味。”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個大甕,照著剛才周興所說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甕燒得通紅。然後站起來,把臉一沉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謀反,太后命我來審問你,如果你不老老實實供認的話,那我只好請你進這個大甕了!”周興聽了驚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難逃,只好俯首認罪。

⊙旅行者困境

由哈佛大學教授巴羅提出,它透過一個生動的虛擬案例,揭示瞭如果是人徹底理性、能夠算計到十幾步甚至幾十步的話,那麼他推論出的結果,很可能並不符合自己的現實利益。

如果周興自己不給來俊臣出餿主意,自己或許能躲過一劫,但倒黴就倒黴在他太“聰明”了。由此可見,吃虧的人,常常是自認為自己聰明、然後自恃聰明且不知適可而止的人。對於上述論斷,哈佛大學教授巴羅在研究囚徒困境時,給出了一個著名的“旅行者困境”模型。 兩個旅行者從一個以出產細瓷花瓶著稱的地方旅行回來,他們都買了花瓶。提取行李的時候,發現花瓶被摔壞了,於是他們向航空公司索賠。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價格大概在*十元的價位浮動,但是不知道兩位旅客買的時候的確切價格是多少。於是航空公司請兩位旅行者在100元以內各自寫下自己花瓶的購買價格,如果兩人寫的一樣,航空公司將認為講的是真話,則如數賠償;反之則價格寫的低者為真話,按寫低者的價格賠償,並獎勵其2元,對寫高價格者認為是講假話而罰款2元。

這樣就開始了一場博弈。本來,為了獲得最大賠償,雙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寫100元,獲賠100元。但甲卻精明地認為如果寫99元而乙會寫100元,這將得到101元;可是乙卻更聰明,他算計到甲會算計他寫99元,而準備寫98元;可甲更聰明一個層次,算計到乙會寫98元而準備寫97元……如此重複博弈下去,兩人都“徹底理性”地能看透對方十幾步甚至上百步的博弈過程,最後落到每個人都寫0元。

可能你會想,生活中不會發生如上述例子中的事情,但巴羅教授提出這個案例旨在告訴我們:一方面,人們在為私利考慮的時候不要太“精明”,因為精明不等於高明,太精明往往會壞事;另一方面,它對於理性行為假設的適用性提出了警告。比如我們的古語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當然足夠理性,甚至可以說是“真理”,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理性”的話,那麼每個人得到的都將是“三分真話”,這無疑會極大地增加人們的交際成本。所以,對於純粹的“理性”,我們也是要辯證地看待的,否則事情的結果會與初衷大相徑庭,非但損人,而且不利己。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時精亦傻,輸為贏處贏還輸(6)

■“撐死膽兒大的”與“餓死膽兒小的”

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主要成就,就是打破“大鍋飯”。那麼,“大鍋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大鍋飯”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下半年開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那場聲勢浩大的全*動中,口糧由公社、生產隊掌管,農民不在自己家裡吃“小鍋飯”,而要一起到公共食堂吃“用一個大鍋煮的飯”。後來,“大鍋飯”發展為對分配領域存在的平均主義現象的一種形象比喻和概括,它在生產中體現為團隊生產。而團隊生產最大的麻煩就在於,人們能觀察到的只是團隊的成果,對於每個人的努力和成果難以觀察。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最後所有的人都沒有積極性,勤勞的人也就變成了“懶漢”。後來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