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地說:“對不住鄉親們呀,解放這麼多年了,那裡的水窖還這麼少,有愧呀!” 。 想看書來

龍困淺灘(4)

惡劣的環境增添了本不起眼的水窖的身價。因為它是旱區人畜生存的保障、財富的象徵、戰天鬥地的膽量。因此,修建水窖成了大西北人民致富之路上一項獨具特色的“水利工程”。

2000年特大旱災,寧夏、甘肅、陝西、內蒙古等地赤地千里,渠道龜裂,河汊乾涸,連水窖裡也淘不出水來。於是,50萬家庭,300萬人口討水過日子。討水隊伍絕望無助的模樣,讓觀者潸然淚下。幸虧寧夏的“生命工程”,陝北的“甘露工程”,以及甘肅的“121工程”,解決了1000萬人的飲水問題。否則,討水人口會超過好幾倍。

“遠看像跑反(舊時指逃難避兵禍)的,近看像要飯的,一問是討水的。”這就是討水隊伍的真實寫照。

怎樣才能避免討水隊伍的產生?甘肅省的“121工程”為赤地千里的中國北部旱區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甘肅省的“121工程”源於該省定西山區。

定西的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2000毫米。山上無樹,山坡無草,到處光禿禿的。雨季下了雨無法儲備,裹著泥沙流走了。定西人在長期的乾渴中創造了水窨儲水的方法——這裡說的水窨與前邊提及的水窖是一個意思,即地下大水缸。

所謂“121工程”,即“一個家庭,兩眼水窖,一畝庭院”。

水窖深度6米以下才不致水發臭。每窖容量30至50立方米。每戶有這樣的兩眼水窖,精打細算過日子,就可以結束討水的歷史。

如今的定西山區,每家每戶都有1至10多口集雨水窖。尤為可喜的是,一座座乾旱的黃土高丘被削平了丘頂,成了水泥平面的硬化積雨層。老天恩賜的雨水、雪水,80%流進了坡下的水窖群。不僅解決了人和牲畜的飲用水,連房前屋後的一塊塊土地都鋪上了綠裝。

透過連續5年的努力,甘肅全省建成了138萬口積雨水窖。按每口窖平均蓄水30立方米計算,百萬水窖一年可以集水4140萬立方米,成功地解決7250萬人、28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人生存著不光要喝水,還要吃糧食。因此,甘肅的“121工程”擴充了內涵:每戶畝產1000斤糧食、建2個水窖、蓄100立方米的水。達到這個標準,旱區人民吃飯、喝水問題就有了可靠保障。甘肅旱區正在朝著這個方向不懈奮進。

但是,中國西部地區至今仍然約有130075人面對缺水困難,其中約有50萬戶約300萬人嚴重缺水,如果再有30萬口水窖,缺水的特困形勢就會扭轉。

一口水窖需1000元,全部資金缺口為3億元。旱區經濟貧困,自身無力解決。

為此,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推出了“大地之愛母親水窖”捐贈活動。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會長陳慕華一家,第一個捐出1萬元,資助甘肅漳縣建水窖。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彭珮雲也捐出2萬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副會長閻穎女士帶動親朋好友及身邊工作人員建水窖110眼。上海市居民委員會開展“一村一居(居委會)捐一眼水窖”的活動。

近些年來,西部地區雖說解決了一戶一窖的生存問題,但僅靠這麼點水常年度日,母親臉上會出現舒心的微笑嗎?

2004年10月22日新華社《每日電訊》刊發了這樣一篇報道:《會寧水荒:初中生每天定量3杯水》——水荒涉及3萬多人和4萬多牲畜,這裡關於水的故事聽了讓人心酸。

甘肅會寧縣是紅軍長征時期三大主力會師的地方,也是遠近聞名的貧困縣。導致這裡貧困的主因就是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