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下紛亂,明主難遇。大才皆隱於市井、山野,不予出仕,乃是天經地義之事。兄親往而聘之,其知兄長之大義,明兄長之宏志。焉有不出之理?”
孫策遂與周瑜再備禮品,親至其家。
果然,聽聞孫策親至,二張皆出郭相迎。四人相談甚歡,孫策遂極力聘之,周瑜更是盡力周璇。二張最後許允相隨。孫策遂拜張昭為長史,兼領撫軍中郎將;張紘為參謀正議校尉:商議攻擊劉繇。
若直接攻擊劉繇,恐劉繇傷害家中老幼。周瑜在側言道:“仲謀自幼聰穎,此番吳太守遣書信於兄長。其定得知,應早有準備。”
其話音未落,竟有軍士來報:“稟報將軍,營外有位公子領近百名兵士護送一些家小欲見將軍。”
“二弟仲謀?”剛剛周瑜所言,今番盡然有人前來,孫策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孫權。孫策、周瑜眾人遂出帳相迎。
只見營門外,一員小將,碧眼虯鬚,身穿黃緞長袍,腰懸三尺長劍,身後七八輛家眷車馬,四下裡百十餘名軍士隨從。此人不是孫權又是何人?
“二弟,你端的好時機!”孫策出來,一看果然是自己的親弟弟孫權,一把抱住孫權說道。
“弟得知舅父受辱,延書於兄長,遂自作主張引兵士隨從遣家而出,在側等候兄長大軍歸來。”孫權說道。
“好!”孫策遂到車前向兩位母親請安,又至車後見過自己叔父孫靜。
一眾家眷已然脫離劉繇勢力,孫策自然可以用強兵討伐劉繇,遂向周瑜、二張問計:“盡家眷盡出,只苦了舅父尚在敵軍營中。敢問如今我軍以何計策破敵?”
“兄長討賊之名,去掉報仇兩字。只以袁公路之名義,討伐劉繇。如此一來,劉繇只知袁公路欲絕其後,而以吳太守之懦弱不以為然也!如此內應已成,只需我軍兵臨廬江,此城便入囊中。”周瑜獻計說道。
“尚需先行安置主公家眷,方可行此事!”張昭進言道。
孫策遂使孫權與叔父孫靜領家眷暫住歷陽城外山林中隱蔽起來;使士兵傳散謠言倍說“袁術欲除劉繇而後快,更使孫策討伐廬江。”;又使人送戰書,明告劉繇:自己統兵討伐之。
當下聽聞孫策引兵來攻,劉繇急忙召集眾將商議。
張英早聽說孫策此子比其父孫堅之勇猛更有過之,一直不為服氣,聽聞孫策引兵攻來,遂請戰曰:“區區孫策小兒,何足掛齒?某引兵屯於橫江,縱有百萬之兵,亦不能近也!”其言未畢,帳下又有一人高聲喊道:“某願為前部先鋒。”
此聲音極為清晰,明朗。眾人舉目視之,乃東萊黃縣人太史慈太史子義是也。原來太史慈解了北海之圍,又隨孔融前往救援徐州。待徐州之圍解困之後,他便投奔揚州,找劉繇。哪知劉繇早已離去,改牧豫州。正要投豫州,劉繇又被曹操所敗,正值路上相遇,便收於帳下聽差。
當下聽聞孫策兵來,太史子義爭功顯聖心切,遂自請願為前部先鋒。劉繇知太史慈武藝高強,非手下眾將可以比擬,但其年紀尚輕,遂言道:“汝年歲尚輕,未可為大將,便在吾左右聽命就是。”
劉繇遂使張英領兵屯於橫江,攔截孫策兵馬;又屯糧響十萬斛於邸閣。
不日,孫策引大軍趕到。張英列隊相迎,兩軍會於橫江外沙灘之上。孫策提槍策馬欲出,黃蓋從旁攔住:“少主休急!待老夫先打頭陣。”
孫策允之。
張英卻於陣前大聲罵道:“孫策小兒,汝父堪稱江東猛虎。汝區區小兒因何伏於袁術匹夫之麾下焉?”
黃蓋提鐵鞭縱馬上前,指著張英的鼻子叱罵道:“張英匹夫,自家境界不保!竟然來奪他人地境。吃我一鞭。”
張英晃兵刃相迎,二人戰在一起。話說張英張士雄果然不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