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無言以對。或許,柴榮所理解的,才是佛學的真諦。
柴榮的一席話暫時說服了朝堂上的大臣,但那些具體執行毀像的地方官員們卻依舊惶恐不安,唯恐大難臨頭。朝廷的詔書一封接著一封,措辭越發嚴厲,各地的進展卻仍然緩慢。這和之前廢除寺院時進展迅猛的雷霆之勢大相逕庭。
柴榮不動聲色。他很清楚,各地官員仍然在害怕,他們害怕的不是那些金碧輝煌的銅像,而是隱藏在那些流言傳說中的無妄之災。關鍵時刻,他只能親自站出來,破除圍繞在官員和百姓心頭的恐懼。
機會很快就來了。
一封來自洛陽的奏報被第一時間送到了柴榮的手上。洛陽尹戰戰兢兢地報告,當地收繳銅佛的行動遇到了大麻煩。洛陽大悲寺中有一尊著名的大悲佛,據說此佛極為靈驗,百姓供奉膜拜,百年來絡繹不絕。民間傳說,誰敢毀此銅佛,必有報應,會遭天譴。一邊是皇命,一邊是寧可信其有的報應,洛陽官員無人能站出來承擔責任,只好藉口說百姓工匠們害怕天譴都不敢動手,懇請朝廷網開一面。柴榮看完奏報,只冷冷地扔下一句話:&ldo;天子一言九鼎,豈可因一佛像而廢之!朕當親往探之。&rdo;
天色湛藍,晴空萬裡。身穿黃袍的柴榮站到了大悲佛面前,左有張永德,右有王樸。四周站立的官員、兵丁、工匠個個面如土色。貴為天子的柴榮竟然要親自毀佛。訊息傳出,大悲寺頓時被老百姓們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這是塵世的皇帝與傳說中佛祖的對決嗎?這樣面對面的交鋒,恐怕千百年來亙古未有。
柴榮面色凝重,他注視那尊金光閃閃的銅像,良久不語。沒有人知道皇帝此刻想到了什麼。也許,從這尊佛像的眼裡,他看到了人世的蒼涼和對蒼生的悲憫;也許,他想起了與養父郭威當年一起站在邢州清風樓上的萬丈雄心和飄搖風雨;又或許,他想起了當年契丹大舉南下之時,遍佈黃河兩岸的千里伏屍,濤濤血河。
站在皇帝身邊的張永德和王樸,恍惚間聽到了一聲低語&ldo;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rdo;二人驚訝地抬起頭,刺目的陽光下,柴榮身上的黃袍格外耀眼。他正挺起消瘦碩長的身軀,面對著那尊金碧輝煌的佛像,高高地揚起了一柄利斧。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在時代即將發生重大轉折的巨變關頭,這位年輕的皇帝,卻不得不以破釜沉舟般的決心,孤獨地面對塵世與鬼神。
一百多年後,享受著安定盛世的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時,也不禁為那個歷史瞬間而感慨萬千。一向惜墨如金的他,述及此事,不由感嘆:&ldo;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rdo;
不愛其身而愛民。這樣的勇氣與決心,就算是君臨天下的帝王,又有幾人能如此?
柴榮大張旗鼓限佛毀像的訊息很快傳遍天下。各懷心事的割據帝王們對這樣的訊息要麼不屑一顧,要麼不以為然。而有一個人,卻隱約感到了大難臨頭。
正在淮水邊晝夜防備後周軍隊南下的南唐大將劉仁贍憂心忡忡。他知道,柴榮登基短短兩年便如此大費周章,絕非心血來潮。這個可怕的對手一定有極為明確的現實目的。也許,重新聚集了全國資源的中原王朝,很快就將呼嘯而來,踏過淮水,飲馬長江。
22 經營天下
柴榮親自毀佛的舉動震動朝野。皇帝不惜以身犯險,親力親為,推行毀像令的決心可見一斑。再也沒有官員敢找理由撂挑子,不管願不願意,都只能硬著頭皮執行詔令。很快,西至朔方,東到平盧,一尊尊佛像變成了泥塑,大量銅像、銅器被迅速收集起來。柴榮隨即下令設立專門機構,利用收上來的銅器、佛像,融化取銅,鑄造錢幣。
正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