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7部分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189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英國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學醫,專業研究傳染病和細菌學。1903年,以有關破傷風菌的學術論文出色地透過劍橋大學博士考試,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回到馬來西亞開設診所。

雖然他自幼生長在海外,但卻有一顆赤忱報國之心。1907年應清政府之聘,出任北洋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在真實歷史中,他作為東三省防疫總醫官主持了此次抗災工作,短短四個月就撲滅了疫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但這位被譽為“中國檢疫與防疫事業先驅”、為中國的現代醫學建設與醫學教育、公共衛生和傳染病學作出開創性貢獻的醫學家,卻很長一段時間都消失在科學史研究人員的視野中。直到2003年**大爆發,這位“鼠疫鬥士”才被人從故紙堆裡翻出來,重新賦予他應有的榮譽和光環。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網站上披露,伍連德在1935年曾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發現了土撥鼠在其傳播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提名。這意味著,他是華人世界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的候選人。伍連德的名字再次引起科學界的極大關注。

對於這樣的人,孫元起覺得應該給予最大的尊敬。接到施肇基的推薦之後,他不敢怠慢,連忙和趙景惠等人一起搭乘火車趕赴天津,登門拜訪伍連德。

趙景惠等人研究青黴素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本來準備一鼓作氣完成專案。聽說孫元起北上主持防疫事務,她們放下手中工作,主動請纓前往。鑑於她們態度執著,防疫也確實需要專業的藥物研究隊伍,而且趙景惠等人在研究黃花蒿素、青黴素時積累大量對付病毒的經驗,於是就同意了。

到了天津後,孫元起穿著棉袍,輕車簡從來到北洋陸軍軍醫學堂。

北洋陸軍軍醫學堂是袁世凱於1902年在天津創立,專門以培養北洋陸軍軍醫為目的。最初學生為四十人,從天津附近居民中招募。1906年,學校從天津東門外海運局搬遷到海河北岸的黃緯路,學生人數逐漸增多,如今在校學生有一百五十名,分為三個班。

就像後世的軍事院校一樣,北洋陸軍軍醫學堂門口站著兩個荷槍實彈的哨兵,邊上立著塊大牌子:“軍事禁區,嚴禁入內。”

孫元起徑自走上前問道:“我們來拜訪伍連德伍先生,他在學校麼?”

哨兵看了他一眼:“伍監督在,但你不能進去。”說著,嘴朝大牌子方向努了努。

孫元起道:“還麻煩你去稟報一聲,就說孫元起前來拜訪,商談東北防疫事宜,還請撥冗相見。”

哨兵硬邦邦地吐出兩個字:“不見。”

孫元起皺起眉頭:“我和你們伍監督有要事相商,你說不見就不見?”

哨兵嬉笑道:“有什麼要事?是老婆感冒發燒,還是孩子出天花?”

孫元起冷冷地哼了一聲:“既然你不去,那我自己去!”說完邁步朝校園裡走去。…;

哨兵見他硬闖,趕緊卸下肩頭的漢陽造,就想攔人。跟在孫元起後面的程子寅,用手輕輕撥開刺刀:“小子,我們老爺可是欽差大臣、學部左侍郎。你要敢亂動,小心誅你九族!”

“啊?”在哨兵淳樸的想象中,欽差大臣都是穿著簇新官服、坐著八抬大轎的主兒,前面鳴鑼開道,後面侍衛環拱,哪有這樣書生打扮的?難道是明察暗訪?

哨兵不敢怠慢,利索地把槍挎在肩上,在前頭一路小跑:“小的給老爺帶路。”

離伍連德的辦公室估計還有二三十米,那哨兵就大聲叫道:“欽差大人駕到!”不用說,這小子肯定是相聲聽多了。

這一嗓子把周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