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頁

公叔痤推薦商鞅接替自己。

魏惠王聽了,一言不發。

於是公叔痤就請魏惠王屏退左右,然後說:王上,如果不用公孫鞅,那就一定要把他殺了,別讓他跑掉。

魏惠王說:諾。

惠王一走,公叔痤就把商鞅叫來,把所有的情況都告訴了他。然後抱歉地說,我這是先公後私,先君後臣,你就趕快跑吧!

商鞅卻淡然一笑說,大王既然不能聽主公的話而用臣,哪裡又會來殺臣?

不出商鞅所料,魏惠王果然沒殺他。不但不殺,還對身邊人說:公叔怕是病糊塗了吧?居然要寡人用公孫鞅為相。這不是太搞笑了嗎?

其實公叔痤一點都不可笑,反倒是魏惠王很快就悔之莫及。二十年後,魏國連吃了兩次敗仗。第一次是敗給齊國,結果是大將龐涓戰死,太子申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陵之戰,是軍事家孫臏的傑作。

敗給齊國的第二年,魏國又敗給了秦。這一仗,則是商鞅的傑作。當時,魏軍的統帥是公子卯(讀如昂),與商鞅可能有點交情。於是商鞅就寫信給公子卯說,你我在魏國,本是好朋友。現在成為敵人,實在是下不了手。不如我們私底下講和,然後各自回國去安定國家。公子卯以為然,毫無防備地前來赴宴。他哪裡知道,這一仗原本就是商鞅要打的,屏風後面也埋伏了甲兵。商鞅一聲令下,甲士蜂擁而出,秦軍也乘勢出擊。結果,魏軍大敗,公子卯被俘。

商鞅這招,多少有點不地道。他是把交情變成了武器。但,兵以詐立。何況商鞅與魏國,也早已恩斷情絕,哪有什麼信譽可言?

然而一敗再敗對於魏國,後果卻很嚴重。再也無力支撐的魏惠王,只好割地求和,並把國都從安邑(今山西省夏縣)遷到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所以後來他也被叫作梁惠王。這時,他終於明白公叔痤並不糊塗,糊塗的是他自己。魏惠王一聲長嘆說:寡人只恨當初沒聽公叔痤的!

說這話時,估計他連腸子都悔青了。

是的。這個錯誤,他不該犯。

商鞅是在公叔痤病故後離開魏國的。他走的時候,沒有依戀,也沒有糾結。實際上從春秋晚期開始,士,即當時的知識階層和白領階層,便都是天下主義者。在他們看來,天下比邦國重要得多。就連最有道德感如孔子,也不過是離開魯國的時候走得慢點,離開別國的時候走得快些。至於公孫鞅,就更不必有什麼過意不去。是啊,魏惠王既然不肯用我,那我就跳槽。

對!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商鞅的留爺處,就是秦。

只能霸道

商鞅去見秦孝公,據說帶了三套方案。

哪三套方案?

帝道,王道,霸道。

三套方案,分了三次來談。先說帝道,孝公無動於衷;再說王道,孝公昏然欲睡;最後說霸道,孝公聽得入神,膝蓋移出了座席都沒有感覺。

這完全不奇怪。因為這時的秦,情況相當不好。秦穆公稱霸中原的夢想破滅後,霸權就一直在晉楚兩國手中。東邊的晉,南方的楚,把秦國擠壓在狹小的戎狄地區,完全沒有發展空間。而且,無論是華夏正宗晉,還是蠻夷之邦楚,都視秦人為夷狄,不邀請甚至不允許他們參加中國的盟會。10這實在讓人憋屈。

秦孝公下令求賢,就是要改變現狀,讓秦國迅速崛起。

目的如此明確,帝道和王道便顯然不合時宜。帝道即堯舜之道,王道即湯武之道。前者屬於部落時代,後者屬於邦國時代,都不適用於戰國時代。秦孝公跟商鞅討論興國之路,話也說得很清楚:帝道和王道固然好,但當真實現起碼也得幾十上百年,寡人哪能等那麼久?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得來點管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