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黃金也不為少。堯舜的一萬兩也就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兩也就是堯舜的,彼此之間就沒有區別。因為從良知上而言,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稱他們為聖,只看精一與否,不在數量多少。只要此心同樣純為天理,便同樣可稱之為聖。至於力量氣魄,又怎麼會完全相同呢?你這就是在給事物加標籤,和事物對立了。

“後世儒者只在分量上比較,所以陷入功利的泥潭之中。如果剔除比較分量的心,各人盡己之力與精神,只在此心純是天理上下功夫,就能人人知足,個個功成,如此就能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外求,無不具足。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明善誠身的事。後儒不理解聖學,不懂得從自心的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還要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掌握自己不會做的,一味好高騖遠。不知自己的心地宛如桀、紂,動不動就要做堯、舜的功業,如此怎麼行得通?終年勞碌奔波,直至老死,也不知到底成就了什麼,真可悲啊!”

這段話使人振聾發聵。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和王陽明的這位弟子一樣,特別重視外在的東西,比如名利。很多人都在拼命追名逐利,原因很簡單:我們把名利看成了“善”,如此一來,我們就和它們產生了對立,而它們自然地會牽絆著我們。如果僥倖得到,那最好不過;如果得不到,我們會牽腸掛肚。一個情緒總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功名利祿,本是外在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來獲得它們,倒不如像王陽明的指示一樣:專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聖人。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

格物致知

我們已經知道,王陽明能有驚駭天地的龍場悟道,全因為他對朱熹式“格物致知”的懷疑。“龍場悟道”實際上是王陽明對朱熹式“格物致知”的重新解析,由此捕獲了“心即理”的心學法則。談心學法則“心即理”之前,就必須瞭解朱熹式的“格物致知”和王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的區別。

如果把一隻烤鴨端到朱熹和王陽明面前,二人的反應會截然不同。

朱熹會認真地盯著烤鴨看一會兒,當他看了許久後也搞不懂鴨子是如何成為烤鴨後,他會叫來烤鴨師向他請教。他請教的問題很多,比如幾歲的鴨子最適合烤、烤鴨子之前有什麼儀式、都放哪些調料、烤多久,等等。不過如你所知,飲食業特色菜的秘方是不外傳的,所以朱熹從烤鴨師那裡得不到什麼有價值的資訊。於是,他連香噴噴的鴨子也不吃了,轉身去了書店,買了幾十本關於烤鴨的書籍,回家日夜苦讀。最終,他可能學會了烤鴨,也可能沒有學會。如果他學會了製作烤鴨,就會把烤鴨的製作流程當成知識傳授給後人。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會從鴨子成為烤鴨中得出一個天理來。這個天理可能是:活生生的鴨子一點都不好吃,但經過專業的烘烤後,就成了美味。所以,人生在世都應該記住這樣一個天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我們上面論述的整個過程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萬事萬物,包括意識的和物質的,在烤鴨的例子中,則是烤鴨。“致”是求得、獲得的意思,“知”是知識,用烤鴨這個例子來解釋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朱熹用兩種探究方法(一是實踐,問烤鴨師;二是書本,買《烤鴨大全集》)來探究烤鴨,最後獲得了烤鴨的知識。注意,這還不算完,這個“知識”不僅是常識,它還必須上升到天理層次。正如我們剛剛說的,朱熹透過探究烤鴨的知識,從而得出一個人生哲理。

當王陽明面對那盤烤鴨時,他可能會有兩個反應。第一,他抄起筷子就吃;第二,他會在朱熹走後,看著鴨子說,請你不要見怪,如果你是活的,我是絕對不會吃的。但你現在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