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什麼賺錢,誰都拍不成。
孫甘露:金錢是一種超級模式嘛。
王朔:譬如說,你必須有這個三千萬美元的投資,你必須有這幾個演員,就華語圈這幾個演員加上點日韓。你湊不齊,演員也不能分身一年拍二百個電影,那你就別拍。電影院也都急功近利,除了這個別的它不愛放。我還費電呢。新人,你千方百計弄成了,沒地方放。
其實中國電影市場在全球微不足道,養不活人。我說我電影只為本國人拍,就在國內放,愛國吧我?有志氣吧我?那對不起,你就不能超過一千萬投資,一千萬就需要三千萬票房。咱們這兒分配不合理是很明顯的。電影院和院線公司要拿走你每張票裡的百分之六七十。噢,誰能拿百分之百的成本,靠百分之三十的收入,支撐這個局面?
孫甘露:那這樣不就等於為電影院拍電影了?
王朔:甚至都不知道為誰。放映一部電影真需要抽這麼高水麼?不需要。至少院線公司跟在裡頭抽百分之三十沒道理,它不承擔宣傳費,也不管放映,完全是透過壟斷形成的強勢。
早年有人做過嘗試,跳過院線公司直接跟影院勾上放片子。你一部電影掙錢了吧,院線公司跟影院說了:全年供片我不供你了。特別是外國片。
外國片最掙錢,又有人看,給外國片商分成又低。外國片進口歸中影公司和華夏公司,兩家抓鬮分配額,到省市這個配額就分配給各地的院線公司,由院線再下影院。那你要自己維持一條院線,一年至少要二十部電影。倆禮拜放一個新片不算多吧?多廳的就要再多買些電影花搭著,你這個電影院裡才有電影可放。
孫甘露:在我聽來腦子完全是懵的,就跟看某些電影一樣。
王朔:國家電影廠基本不投電影了,投資主要靠民營公司支撐。在2000年之前,投資千萬就算大手筆了,在市場上就算領跑了。2000年之後,開始出現投資三五千萬的,很有叱吒風雲的氣象了,我還真沒見過誰一把砸進來三五億的。當年北影廠,長影廠,上影廠,一年也就十幾部電影。一條院線的胃口靠一個製作單位是不可能滿足的,所以就造成享有進口片配額的院線公司白抽三成影院還不敢得罪他。發行還得導演製片人自己去發,或者找民間獨立小發行公司。民間獨立小發行公司,像那個保利博納的於冬,就算做得最好的了,據說也主要是靠髮香港黑幫片掙點辛苦錢,利潤空間非常小。也就百分之幾的縫兒吧,那麼一口剩湯。
商務——就是企業贊助、貼片廣告,說起來好聽,其實大部分是媒體交換,不是現金。譬如說,當年《天下無賊》放映前就號稱拿下了三千萬的商務,那裡頭大概有一億條免費簡訊,多少家國美電視同時播你的片花什麼的,事實上這些個東西只起到宣傳效果。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王朔 孫甘露:我內心有無限的黑暗和光亮(3)
孫甘露:眼下任什麼都跟簡訊扯得上。
王朔:應該說大部分人都是自己暈投資。暈著一個是一個,電影只要上了,工作人員就先在成本里掙錢了。電影的成本里,過去說一半是人員成本,三分之一是器材膠片洗印費用,剩下的是人吃車馬喂。現在你請駭腕兒所謂大卡司的錢要另付,不在製片預算內,但還是在總成本里,所以整個人員的成本就可能變成影片成本的三分之二,五分之四,乃至百分之八十。宣發費和製片費你得按一比一投入。器材由於競爭打折是趨於便宜,至少是沒怎麼增長。
這樣看來,電影成本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被人為擴大的。因為從業人員越從放映上看不到利潤,越不肯事後拿錢。必須先拿錢才有保證。有一種說法是,一個製片主任最後只從你的成本中拿走百分之二十,那他還真是拿你當朋友了。有的劇組,投資下來揣一半拿另一半拍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