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等。生於顯宦之家。他的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
至於劉墉本人的成就也不差,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上加太子太保。諡號文清,所以才有人劉文清之稱。
當然,以上都是雅號。實際上這人也有一個俗號,或者說是略帶惡意的蔑稱。可能是由於讀書多了。又可能是由於年老,他的腰背有點兒佝僂,用京城的話應該是叫羅鍋兒。
所以什麼劉墉、崇如、石庵之類的名字、名字,一般人或許不太瞭解,但是要提到大名鼎鼎的宰相劉羅鍋,那肯定是家喻戶曉。
可以說乾隆一朝六十年整,大家對於乾隆皇帝底下的官員,能夠脫口而出的估計只有三個人。第一第二不用說,肯定是鐵齒銅牙紀曉嵐紀大煙袋和他的死對頭和��痛筧恕5諶�Ω檬欽饢渙趼薰��恕80部凳裁吹幕掛��笈擰�
幾個人之中,紀曉嵐和劉墉的官聲是最好的,而且也為百姓辦了許多實事,所以才得到世人的傳誦。甚至不斷的戲說、演繹出各種事跡來。
不過與紀曉嵐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相比,劉墉的書法似乎更勝一籌。在乾隆之際,當時書壇有翁、梁、王、劉四大家之稱,其書法藝術成就。當推劉墉最高。
最重要的是,劉墉書法以行書見長,初學趙孟睢:笱Ф�洳��攪酥心曛�螅�盅�逯怯饋⑺嗡臻��┎芍詡抑�ぃ�獠拋猿梢患搖�
也就是說,劉墉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動機,更有這個機遇臨摹寒食帖。
實力、動機,大家都懂,但是機遇又是什麼意思?
有些人弄不明白,忍不住問了出來。
“我說的機遇,是指作為乾隆朝臣,劉墉有機會看到寒食帖真跡。”
田老微笑解釋道:“寒食帖的傳承有序,詩稿被張浩所得製成字帖之後,就一直儲存在張家手中。北宋亡國,張家南遷,寒食帖還是張家的傳家之寶,代代相承。直到南宋滅亡,東西才落到了元代內庫之中。”
“然後元滅明起,東西又繼續輾轉,曾經在董其昌手裡待過一段時間。一直到了清初,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納蘭性德,也收藏過寒食帖。不過這個被王國維譽為清代最好的詩詞大家的人,似乎太愛惜這件東西了,並沒有留下文字題跋,只是留下了幾個收藏印鑑。”
田老輕輕搖頭:“再之後,寒食帖歸於清宮內庫,落在乾隆皇帝手中。相比之下,乾隆是個自詡風雅的皇帝,不僅在上面題詩,更密密麻麻的蓋印。而且害怕別人看不到似的,硬是在蘇黃兩大書法家文字之間,留下了自己的題記。”
“當然,那是真跡才有的情況。”
與此同時,田老笑道:“這是仿品,看起來乾淨整潔多了,也很舒服。”
此時此刻,其他人也明白了機遇的意思。畢竟寒食帖歸於清宮內庫收藏之後,一般人肯定沒有什麼欣賞的機會了。
不僅是乾隆一朝,其他時期估計也差不多。儘管寒食帖流傳近千年,但是也不是誰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觀賞的,一般人看見的寒食帖,肯定是摹本,或者是摹本中的摹本的摹本。隔了許多層,絕對與原本有些差距。
然而劉墉卻不同,作為比較有名的文官,更是富有盛名的書法家,能夠看見真跡的機會肯定比其他人大得多……(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到閱讀。)
第724章 乖乖的入套
ps: 今天只有兩更,有事耽擱了,簡體出版的事。大家祝福我吧,順便求月票支援。
透過摹本來臨摹寒食帖,與透過原本真跡來臨摹寒食帖的區別,想必大家也應該明白。再加上劉墉本身就是個書法名家,那麼更能把握真跡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