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關鍵在。

三國鼎立時期

當時的蜀漢以今日的四川及鄰近區域作地盤。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資源,足以支援長期之戰事,已有國家之內另一國家的姿態。其跨地既廣,四周仍有適當的山川作屏障。近年來不少的旅遊者已經在其東部看到長江的三峽。其實遊客從下游溯江西行,費時雖多但印象更深。兩岸的絕壁既已垂直地掉入水中,其下一段景物本來也是別有洞天,經過一段耽擱,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地展開,越能令人尋味。不僅刻下提及的公元3世紀內戰中,無人敢於攻入三峽,即是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已逼近峽谷之東,也同樣感到束手無策。

三國鼎立示意圖

魏與蜀之外,第三個國家為吳,所在為水鄉。吳國既擁有水師,也沿著長江將各城市設防。今日的南京(過去曾稱建康及金陵)建立於吳。當初創時城居水濱,沿岸之石壁與城垣構成一體,作為防禦戰時堅強的憑藉。據說今日這石壁之一部仍可在市內看出,只是因為長江改道,這痕跡現在離江濱已有相當距離了。

公元3世紀魏蜀吳三國長期鼎立的局面已成。當中魏長於騎兵,似佔優勢。迄至公元263年,距曹操首先伐吳及蜀已半個世紀,魏將司馬昭終於打破此中僵局,他在萬山之中,人跡不到之處行軍,以奇襲方式突出蜀漢之後門。此計既成,收拾殘局,只是指顧間事。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馬炎乃抄襲曹家辦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轉移到司馬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晉朝,讓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行禪讓禮,全部有如以前之曹魏逼著劉家的漢朝禪讓。這種象徵著天命轉移的儀式,也在分裂的期間為以後四個短命朝代(宋、齊、梁、陳)所模仿。

短暫的統一

晉帝國之徵服吳國,以長遠的計劃遂行。首先以軍屯擔保食糧之充足;其製造船舶,地處蜀境也費時七年;統帥王濬向來做事以大刀闊斧具稱,當一切準備停當時,他年已七十,他所造大船據稱有六百尺長,可載兩千兵馬。吳國也不馬虎將事,他們建造了水中障礙,還在江面窄處以鐵索橫貫。王濬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礙;針對橫江的鐵索,他製造了一百尺長的火把,以幹樹枝及容易燃燒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據說燒起來的高熱使鐵索熔斷。這障礙既除,王濬的樓船即順流而下,於公元280年在南京受吳降。

第七章長期分裂的局面(2)

以上事蹟見於官方正式的歷史中,其傳奇的成分我們既不能證明也無從否定,只不過因著這些事蹟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一些重大演變。司馬家之晉,因禪讓而合法,是這三個半世紀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將帶有競爭性的敵國全部肅清。當它在二百八十年攻佔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局面,只是才十年,北方的新發展又將其好夢驚破。公元291年,司馬皇家的一段家庭衝突,因為各皇子的關係而牽連到各地域。內戰既開,長城內的少數民族也藉機起事。公元317年,西安與洛陽兩座國都先後被洗劫,一個駐在南京的晉王子在這關頭稱帝以維持朝代的名號,可是自此以後他和他的繼承者除了控制長江以南之外,很少機會能涉足於其他地區。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淝水之戰)。可是縱然如此,東晉仍無力北伐,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後四個繼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無不如此,它們都自稱統領全國,實際上不過盤踞著華南,坐待著第二帝國隋朝之勃興。

當我們檢討這段期間的歷史時,發現當中浪漫的事蹟多,邏輯之成分少。不少出色的男女人物,因為他們賢愚不肖的事業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們很難綜合其反映什麼實際意義。

重新詮釋八王之亂

這段歷史可以從漢代的覆亡敘起。其原因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