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器場、淡水基建隊、淡水製造局、淡水農場、淡水醫所、淡水初等學堂、淡水織場和淡水護衛隊。這九個單位統一歸淡水鎮公所管理,鎮公所以方有財為管家,陳子誠、陳任、李鄴、李雲睿等為副管家。分工之上,淡水鐵場由歐老根管理,基建隊由方有財管理,製造局由歐八馬暫代,農場由趙恩管理,醫所自然是秋爽,初等學堂則是陳任,織場是鄭茹,護衛隊則是李鄴,木器場趙與莒未指定由誰擔當,讓方有財選一人報去。
他參照後世國有企業計劃經濟時代辦社會的模式,除了有明確的第一第二產業,還將文教衛生與民兵武裝都放了進來。所有淡水戶籍在冊之人,適齡皆需入淡水初等學堂,統一住宿飲食,統一管理;過十六歲,則進入淡水護衛隊,同樣是統一食宿管理,除了軍事訓練之外,還得上開放式夜校,爭取能識得五百個字、會算加減法,同時哪個部門人力緊張,便要他們前去支援;過二十歲,依據本人特長與喜好,主要考慮淡水展需要而安置到九個單位中去。
這種一切大小事務由集體操辦決定,最初是源自古希臘斯巴達,斯巴達能以區區三百人扼住溫泉關,堵住波斯十萬大軍不得前進,與此種制度有密切關係。這種體制,雖然在後世成了改革的物件,可對於如今的淡水而言,卻能最小的力量凝聚於一起,揮出最大的作用。
若不是移民遷來過程之中,將原先的宗族鄉土關係打破,這制度執行起來難度會更大。此時遷來流求的主要有三個來源,先自然是從鬱樟山莊來的,包括莊客、義學少年和各類工匠在內,足有四五百人,他們來此來得最早,人脈也是最熟,忠誠上沒有什麼問題,因此在趙與莒計劃中,將構成淡水的基幹。其次是自兩淮招募而來的流民,他們人數較少,只有二百餘人,依附於鬱樟山莊,基本是唯山莊之命是從。占人口最多的是紅襖軍舊部,約是一千五百人,這都是忠於楊妙真的,之所以遠渡重洋來到流求,原本是對廝殺血腥厭倦了,只要有口飽飯,有個安穩的家,他們中大多數都會服從管理。況且接收他們時趙與莒早就安排好了,將他們打散了由義學少年帶領,每個義學少年只需管著四五十號人便可,對於能識能算還學得一些特別本領的義學少年來說,這並不是太難的事情,諸如訴往日苦思今日甜、各類俗曲小調錶演之類的手段使出來,單獨談心、解衣推衣之類的行動做出來,經過這大半年時間,這些原先的紅襖軍,包括李銳那原先瞧趙與莒不順眼的,如今都是覺得這位小主人端的是大方豪爽,值得託以身家。
有這些先前來的義軍移民現身說法,趙與莒可以肯定,收攏其餘義軍之心可以事半功倍。( )
七十八、歸化需得百年計
如果說這僅是淡水在政治上的改革,趙與莒也提到了經濟上的改革。
先是淡水田場、礦山、水源、林木、魚獸,皆為鬱樟山莊以一定財物自土人手中購買,故此一切皆為鬱樟山莊所有,淡水移民,盡數是鬱樟山莊莊戶,這一點眾人都是心知肚明。
接下來趙與莒再次確認了當初立在淡水義學中的石碑碑文,那些已經在此辛勞了一年的移民,再有兩年便可分到自家的土地。這讓來到淡水所有移民都看到希望只需辛勤幹上三年活,滿了二十便會有田地。人若是有希望,便不會反抗,不會走極端,便是暫時受些壓抑也能忍受,這對於安撫新來的移民、凝聚人心極為重要。等到三年之後,他們已經習慣了島上的規矩與約束,又有田地,更不會輕易鋌而走險。
然後趙與莒又在信中提出,淡水應根據具體情形,定出一份獎懲章程,凡多勞必多得,凡偷懶必少得,凡立功必有賞,凡犯禁必受罰。若是這一年中有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