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過“父母都愛孩子”的真實性,的確,我也是一位父親,我很愛我的孩子。
但或許我和別人又有不同,我不僅愛我的孩子,我也愛其他的孩子,或者說我愛這個世界,所以我想盡可能地幫助到每一個人——這是我,與其他人不同,我不會獨獨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世界上的人們各有不同,性格不同、立場不同、想法不同。而據我所知,有的父母愛孩子,僅是因為血緣,又或者是種寄託。所謂寄託,就是父母把未來託付到子女身上,或是把想法施加於子女。
要知道,愛並不純粹。
所有的感情都不會是純粹的,人的感情本就是錯綜複雜,帶有功利和目的性。我也不會無緣無故去愛這個世界,所謂的大愛,只因我能從中得到我想要的成就感、價值感和幸福感。
既然沒有純粹的感情,自然也不會有絕對的事情,所有絕對性很強的所謂“真理”,又何嘗不是謬論呢?
每個人生下孩子的動機都不相同,有的人只為順應潮流;有的人不小心在不對的時機與不對的人有了孩子;有的人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願望和價值的工具等等——每位父母對待孩子的看法和態度也不會是相同的,或有雷同,但不會全然一樣。
如此,父母的愛並非千篇一律,其“偉大”程度也因人而異。
無論父母的愛是否“偉大”,毋庸置疑的是,從孩子問世的那一刻起,父母的恩情就已經如山一般壓在孩子身上了。對於弱小的孩童而言,父母是主宰,是構建孩子世界的全部。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漸漸壯大自身主體勢力,主動將主宰孩子的力量剝離,讓孩子能漸漸自由地活動和呼吸;而不是在孩子試圖脫離的時候不斷禁錮、壓制,不肯放手。
隨著孩子自主意識的甦醒,他們會試圖扞衛自己的“人權和自由”,於是矛盾就產生了。
譴責便也不約而至。
“父母之恩大過天”“你為何這般不孝”
當不孝的標籤打在你身上時,你的所有行為都會被無限放大,孩子是不被允許向父母的權威和恩情發起挑戰的。
當父母的恩情被“神化”,孩子的自主意識也難免被“妖魔化”。
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否則就是“頂嘴”,就是“叛逆”。
就像貝樂木不能在父親節唱一首疑似責怪父母的歌,否則就被認為是道德淪喪。
不可否認父親節的確是約定俗成感恩父親的日子,即便沒有哪一條律法明文規定不允許在父親節批判父親,大家也依舊自覺遵守並且監督著他人一起遵守這項規則——這是一件很好的事。
同樣,也沒有人會在兒童節公然說孩子的不是。尤其是在網路平臺,發出去的任何內容都不會是“自娛自樂”的性質。
我不會不贊同貝樂木發這首歌,我只會覺得這首歌釋出的時機不妥,它可以在任何日子發,獨獨不應該在父親節——這是對父親節本身的尊重,亦是對廣大網友們的尊重。
我認為我的朋友這般做法有失妥當,但同時作為她的心理醫生,我也能理解她的做法。
於她而言,父愛一直是缺位的,也許在父親節這樣的日子,她實在找不到任何值得歌頌的點。可她仍然愛著她的父親,雖然她的歌中嘴硬地說她不再有期盼,但既然特地在父親節唱了這樣一首歌,說明其實她內心對父親還是有所期盼的。
因為在乎,所以有所期盼;因為期盼,所以有所不滿。
就像每位恨鐵不成鋼的父母一樣,因為愛才有那麼多期待,因為期待所以才著急、才用錯了方式傷害了本是最想好好呵護的孩子。
子女對父母與父母對子女的情感,雖是反向,卻是相似。
感情本就是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