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章 沙凌發微博

哪有絕對的愛和絕對的恨呢?愛恨都是摻半,亦都始於“在乎”。

大家都會說“打是疼罵是愛”,都會說父母對孩子的責備是因為疼愛,是“為你好”。

但有誰想過,孩子的“叛逆”是因為什麼呢?

父母愛孩子,所以對孩子有所期待,反之亦然。孩子也愛父母,也會對父母有所期待和依戀,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期待,孩子也會感到失望的。

可能有的人會認為,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無私,而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索取,這樣的認知不能說不對,但較為片面和絕對。孩子的降生是父母的決定,成年人本應對所有的決定負責,尤其是生育這樣的大事。或是帶著某種目的、或是因不可抗的原因,無論因何生下孩子,父母都必須承擔起養育的責任和義務,父母的愛不僅僅是無私,更是本職。但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父母是“不敬業”、“沒有職業道德”的,即便他們為著自身的利益和私慾做了“生孩子”的決定,也不願意好好履行這份職責。對大人而言,孩子既可以是“愛的結晶”、是“寶貝”,也可以是“拖油瓶”、是“累贅”。孩子生來一無所知,對這個世界全然陌生,誰照顧他、誰對他好他就依賴誰,在孩子的成長中,自身本性與周邊影響是共同作用於孩子人格養成的,有的孩子確實被養成了白眼狼,而有的孩子則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人與人各存差異,不盡相同,人類就是多樣化的,但人們卻喜歡將人進行標籤化,殊不知這變化多端的人性即便在同一個人身上都極其豐富且矛盾。人既不會完美,也不會一無是處,但很多人看待事物、看待他人的角度卻被“非黑即白”所侷限。

貝樂木在父親節那天對父親表達了失望,那她就是一個不孝的人嗎?

何為“孝”?何為“不孝”?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定義,大家站在各自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無法瞭解和共情他人的痛苦。

既然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又何來的依據妄下定論?

貝樂木有錯,但並不全錯,甚至於她更像是無辜的受害者,大部分錯並不在她,她的父母確確實實造成了她的痛苦。但感情的事情,若說要真分出個對錯,那便不叫感情了——感情並不理性。即便在她眼中的父母多麼糟糕,但她也無法完全否定她的父母,這就造成了她的痛苦和彷徨,如若她能真正拋開所謂的“孝順”乾脆當個“不孝子”,她反而會快樂許多,她甚至將完全不會在意父母的存在,也不會有興趣去唱任何關於父母的歌。

她會把父母掛在嘴邊,無論是讚美還是批判,都說明她的在意。

網路上憤懣的聲音也是因為在意,在意別人對父母的看法,在意外界的意識形態。大家都害怕別人的觀點與我不同,急於讓世界同化,妄想所有人都認同自己的看法,致力於說服他人、致力於排除異己。人們都太過於相信自己的三觀了,許多人相信自己是對的,不同於自己的就是錯的,多年的應試教育讓人們覺得所有事情都能分出對錯,簡單粗暴地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唯一的標準答案,當聽到與自己不同的聲音時,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如果這樣的人成為父母,那麼這樣的父母無疑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讓自己平和下來很重要,平和的心態才有益於思考,想想看,大家同自己的父母、或同自己的孩子關係好嗎?

關係好的首要條件是平等,只有平等的關係才是好的關係,平等並且平和地相處才是舒服的模式,平和的狀態下能夠互相尊重、理解他人,允許他人不同想法不同觀念的存在,才是健康的關係模式。唯有健康的關係,才能促使關係網中的人積極向好。反之,糟糕的關係是不平等、不健康,不利於關係網中的人正常發展的,貝樂木的家庭就是處於這樣的關係狀態。

她渴望改變,如果她想讓她的生活可以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