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要麼背井離鄉、紛紛逃亡。雖然皇太極在攻下江南之後不久就死了,剛剛在江南立足的清廷也陷入了分裂割據、諸王對峙之中,但無論是哪一家的滿清兵馬,對待江南土著的態度,依然都是一味的屠殺和奴役。
在滿清八旗的瘋狂屠戮下,清廷佔領區內的江南人口,一度跌落到了百萬以下,足足減少了十分之九,曾經人煙稠密的魚米之鄉,變得只剩一片白骨森森。但原本已是喪家之犬的滿清八旗,也硬是透過這種最為簡單粗暴的野蠻手段,直接把桀驁不馴的江南縉紳集團給砸了個粉碎,從而在江南站穩了腳跟。
之後,為了爭奪皇太極遺留下來的帝位,滿清八旗又在江南展開了一系列極為慘烈的血腥內戰。最後,技高一籌的多爾袞成功勝出,在十二年之前入主金陵,殺盡各路對手,成為了新一任的大清皇帝。
然而,在遷徙江南之後原本就所剩無幾的滿洲八旗,也在這場內訌火併之中凋零大半。真正出身遼東的八旗韃兵,到多爾袞的手上已經只剩了寥寥六七千人,怎麼樣都不可能光憑他們來統治江南了。
更何況,如今的中國群雄並起、戰火燎原,大清帝國想要生存下去,光是鎮壓江南士民的反抗還遠遠不夠,同時還得提防各路外敵。這就迫使多爾袞不得不充分發掘江南統治區的潛力,就地獲得軍官和兵員。
為了平衡國內政治的需要,以及恢復江南的經濟實力,多爾袞只得再次把江南的漢人縉紳勢力扶植起來,將一部分有才學的江南士子放出奴隸營,透過科舉和舉薦來授予官職,並且恢復江南的聖人之學,做出尊儒的姿態。而那些殘存的江南縉紳士子,從清廷的屠刀下逃脫了性命之後,僅僅是因為新皇帝多爾袞對待他們稍稍寬容了一些,就立感恩涕零,刻覺得多爾袞是天命所歸的,是值得他們效忠的聖君賢主。至於之前舉家死難、田產抄沒的仇恨,則是眨眼間就被他們忘了個乾淨,好似後世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
在明末江南這些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者之中,曾經的復社魁首和“本位面大明帝國第一攪屎棍”張溥張天如,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在當年引狼入室,親自帶領清兵渡江,自家卻慘遭清軍屠戮滅門之後,張溥確實是因為一時不忿,轉而投身抗清事業,誓言要報仇雪恨。但是幾年之後,隨著江南縉紳領導的抗清事業,在各種內部撕逼和黨同伐異之中,逐漸走向崩潰和失敗,張溥的心態也再一次出現了轉變。
最後,在新皇帝多爾袞入主金陵,並且“撥亂反正”,作出尊儒的姿態之後,張溥終於再也按捺不住渴望功名之心,徹底拋下了家門之恨,主動剃髮易服前往金陵求官,並且因為昔日作為“復社魁首”的名望,而得到多爾袞的親自錄用、破格提拔,在得知張溥家中已經無人之後,還賞賜給他六名江南美女為姬妾。
如此厚待之下,縱然是為了千金市馬骨的豎立榜樣,也足以讓人感恩涕零。於是,張溥徹底“洗心革面”,從此一顆紅心向著大清,到處鼓吹多爾袞是“聖君降世”,以及華夏道統的捍衛者,號召天下士子圍繞在多爾袞的身邊,以大清的儒學名教來對抗海外髡賊的歪理邪說,還神州大地一個朗朗乾坤。
至於清廷的漢官如今還是得要剃金錢鼠尾辮子,而除了少數讀書人之外的上百萬江南庶民,在多爾袞這位“聖君”的治下,依然是世代為奴、任憑打殺的卑賤地位……在捍衛儒學的大義名分之下,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情,自然就不必計較了。所謂草民不過是區區螻蟻而已,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