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如何契入非極性狀態,如何駕馭極性狀態,他告訴人們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的極性駕馭方法,就是要讓人們復歸於嬰兒、無極、樸的非極性狀態,契入道的非極性屬性,老子叫“抱一”。孔子對極性規律也研究的非常清楚,他提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駕馭極性規律的方式方法,也是孔子認識非極性狀態和屬性的智慧。中庸之道講的是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的“中和”之道。只有修道契入非極性的中庸之道,才符合老子講的大道。咱們講過《中庸》了,你不體現中庸之道,你就不符合大道。釋迦牟尼佛更明確地提出:“脫離兩極為中道”。所以這些聖人們已經把極性世界的規律認識得很透徹了,他們不讓你在極性世界極化,不讓你的極性識念發展。釋迦佛不讓人們極性化是怕人們墮入“苦海”;老子講“抱一為天下式”,怕人們走極端而“強梁者不得其死”;孔子講中庸,怕人們偏倚而離道,成為“肆無忌憚的小人”,所以孔子制定禮儀,不讓你越軌違禮。你越軌違禮之後就離中庸更遠了,就趨於極性化了。給你定下的禮儀制度就是讓你不要偏離中庸之道太遠了,你走的太遠了之後要回歸非極性就更困難了。

這一段講的是極性世界極性屬性的存在,要人們認識極性世界的這些極性規律,認識了極性規律之後,叫你不要趨於極性,要契入非極性。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趨向於非極性,就必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儒、釋、道聖人的偉大之處,都是讓人們迴歸,歸根覆命。迴歸到本源“道”的狀態,達到“知常曰明”“沒身不殆”;智慧道德圓滿;“止於至善”。聖人們認識了極性世界的規律,又認識了非極性世界的規律,指明瞭由極性到非極性的溯源歸根,這才是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恰好與老子講的聖人相反,我們是生而佔有,為而必恃,功居自傲,盡乾的是與道相反的事情。一生中把爭貪奪搶作為有作為的、聰明的、有本領的標誌,卻不知陷入了極性的漩渦中難以自拔。越走越極端,越來越墮落,形成了貪、瞋、痴的惡性迴圈。順著極性的貪慾就墮深淵了。老子要我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逆著貪慾妄想和私心雜念迴歸,順著“無私、無慾、無為、自然”修道,體現出六度萬行的大乘精神,有利於自己,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自然界。

我們要學習老子提出的聖人的人格和境界,把它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是體相用一如。“生而不有”那就是奉獻和施捨。不佔有的“生”,就是落腳在給別人奉獻和施捨上。“為而不恃”就是高尚人格和修道定力深厚的體現。“功成而弗居”,就是心態平衡的非極性狀態的開顯。

■第 三 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的每一句話要是展開來講就多的不得了啦!可以講出很多道理來。“不尚賢,使民不爭”。既然有賢就有愚,沒有愚哪來的賢呢?賢與不肖、賢與愚還是極性的觀念。“尚賢”,就是尊崇賢人,抬高賢人的地位。什麼是賢呢?中國古人講的賢,一方面是指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是指道德和品行,具備這兩方面的條件,都可認為是賢人。當然賢人也是有不同層次的,如果在這兩方面達到圓滿的賢人,就成聖人了。為什麼要尚賢呢?從內講,是由於人們失去了上古純樸的風尚,進入了本能顯露本性潛隱的階段。於是人們都以顯露、滿足自己名利慾望的本能,作為“尚賢”的內因。如何展現自己的才華,如何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尚賢”的微觀動力。當然社會的外在需要成為“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