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一種老闆是主觀型的,或者說是主導型的,這類老闆在做專案開發之前就有一套思路,只不過思路不完整、不繫統,需要專業人士去幫他梳理與細化、實施,這類老闆在找策劃人時,他會先聽聽策劃人對專案的思路,如果策劃人談的思路與他的思路基本吻合,那麼就大功告成,他會感覺遇到了知音,很快會和策劃人簽單。
另一種老闆,同樣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並且想法基本是成熟的,但為了提高成功係數,決定還是請專業機構介入,在與策劃人見面後,他們往往也不會把自己的思路說出來,而是聽策劃人的看法,如果策劃人的看法與他的看法大體相同,他就認為策劃人沒有什麼新觀點、新思路,想的和他想的是一樣的,這還不如自己操作,如果策劃人的思路與他的不同,讓他感覺豁然開朗,那麼就有戲了,合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對於這兩類老闆,周帆放棄前者,選擇後者。他認為,前者找的實際上不是真正的策劃人而僅僅是找個執行人而已,與這類老闆合作,策劃人就會淪為奴隸。後者比較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裡,看問題比較透徹,不僅做策劃過癮而且合作也會很愉快。
以上兩類老闆的不同,實際上也就是認識的不同而已,認識決定大局的發展方向,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老闆,開了一家餐館,生意越做越紅火,一到吃飯時間,食客總是要排隊等候餐檯。他的朋友們對他說:“你應該在全國各地開連鎖店發展。”老闆連忙搖頭說:“不可能的,最多隻能再開三家。”朋友驚問其故,他說:“我只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呀。每個人開一家,正好四家。”
這個故事雖然不無調侃,但卻揭示了人的認識的掣肘,如果他的認識水平能突破固有的模式,那麼他就可以在全國連鎖發展,而不僅僅是隻能開四家。
為什麼老闆們、領導們需要請策劃人介入?就是需要策劃人從一個客觀公正的立場、專業和創新的角度來透析事物的本質,從認識中尋找新的資源與契機。古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請策劃人介入,就是想引入一種新的思想、新的知識、新的方法。
專業策劃人由於職業的習慣、專業的優勢,往往能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非凡的東西,然後挖掘它、利用它。
曾經有一個策劃專家,應一家陷入困境的大型啤酒瓶生產企業的邀請,對企業進行診斷。該啤酒瓶生產企業在前些年效益好時,擴大生產,增添了許多裝置,擴招了大量的人員,近年由於市場不景氣,效益下滑嚴重,導致大量裝置和人員閒置,且效益在不斷下降。
策劃專家對這家企業做了一個星期的觀察、訪問,與企業各層級人員做了交流與溝通。一個星期結束後,企業老闆主持召開中高層領導會議,吸取專家的意見。
會議開始了,首先是董事長做了簡短的講話,然後由策劃專家講話。策劃專家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想請問董事長一個問題,你們企業生產什麼產品?”
一、認識的差異就是效益(4)
大家一聽,吃驚地看看董事長又看看專家,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董事長感覺有點莫名其妙,問策劃專家:“你剛才說什麼?我們生產什麼產品?”
策劃專家回答:“是的。”
董事長一聽,有點不高興了:“你怎麼會問出這麼一個問題?你在我企業做了一週的調研,不知道我們生產什麼產品嗎?”
策劃專家:“請你回答我的問題。”
董事長搖了搖頭,有幾分無奈地說:“啤酒瓶啊!”
策劃專家說:“不對。”
大家的目光刷地集中到策劃專家的身上。
董事長忍不住了:“那你說,我們生產的是什麼?”
策劃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