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學上叫做平太陽日,這就是我們普通人所說的一天。但生活中只有“日”是不夠的。一個部落的人,打獵的去了樹林,捕魚的去了河邊,種地的去了田裡,大傢什麼時候會合呢?這就需要比“日”更小的時間單位。一個平太陽日被分成24等份,這就叫做“時”。可見我們的生活計時和生命計數,的確是與日、月相關。 txt小說上傳分享
農曆的由來(2)
陰曆、陽曆
陰曆:月亮又叫太陰,陰曆是用月亮運動週期作為計時單位的歷法。以月亮繞地球1周的時間(29�53059天)為1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個月為一年,一年354天或355天,每隔2�7年和陽曆相差1個月。月亮歷比太陽曆每年要少大約11天,因此陰曆的新年與陽曆新年並不對應,而且還每年提前,大約經過33年,陰曆就會比陽曆多出1年來。不過,為了保證新年的第一天恰好是新月出現的那一天,也就是一個月的第一天,陰曆採用了閏年的辦法,以30年為週期來設定閏年,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為閏年。閏年在12月底增加1日,共355日。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1周的時間(365�24219天)為一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月28天。平年365天,每隔4年出現一個閏年366天,多出來1天放在平月,閏年的平月為29天。經過這樣的設定後,一年為365�25天,比實際的太陽週期略長,因此,每隔100年會減少一個閏年。減少以後新的麻煩又出來了,年週期為365�24天,比實際的太陽週期略短。於是,每隔400年需要加回來一個閏年。經過這樣的反覆修正,實際的太陽週期與陽曆曆法的誤差就很小了,要積累3000來年才有1天的誤差。
農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農曆,是目前中國與公曆(也叫格里曆)並行使用的一種曆法,俗稱陰曆。這種曆法最早使用是在夏朝,因此又叫夏曆。嚴格說來,農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陰曆,因為它並不是只用月亮週期作計時單位,還採用了閏月,使得年週期與公曆相等,從天文學的意義上說,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曆。
中國作為最早擺脫自然生態的種族之一,農業一直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月天象都對農業生產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因此,中華民族的祖先採用了兼顧月相和日相的陰陽曆,並找出了平衡二者差異的辦法——設定閏月。閏月是農曆的特色。比如公曆2009年,農曆閏五月,也就是說,過完了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後面還有一個閏五月初五。不過閏五月的這一天人們不過端午節了。因為閏月是為了修正陰曆和陽曆的差異設定的,或者說是為了保持陰曆自身的天象規律性所採取的修正辦法,所以閏月的日期並不具有節令的特點。
以農曆為基礎;把日子分為吉和兇,指出某個日子適合做什麼和有哪些禁忌,這在人們俗稱的老黃曆上很常見。黃曆還有個名稱叫皇曆,據說黃曆最初是在皇家使用,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新增了每個日子的吉凶宜忌說明,可以說它是曆書型的生活指導手冊。也許由於黃曆具有普適性,又被叫做通書,因為“書”字諧音“輸”,再加上黃曆是針對人們避禍求福的需求,故而黃曆的別名“通書”被改成“通勝”。繞這麼大個圈子,以後見到“通勝”二字,你就能想起它其實就是一本老黃曆!
天 有 四 時
地球上的天然熱量主要來源於太陽。從曆法的角度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繞太陽一圈就是一年,從執行軌道看,地球與太陽保持相對穩定的距離,所接受的太陽熱量也是相對穩定的。但是,一年時間裡,夏有“三伏”,冬有“三九”,氣溫讓我們體驗到*兩重天。大自然的各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