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章 喬治三世:重塑王權與時代的輝煌與悲歌

一、即位之前

喬治三世於1738年6月4日在英國倫敦的諾福克府出生,祖父是當時的國王喬治二世(e ii),父親是威爾士親王弗雷德裡克(frederick),母親是來自德意志肖邦薩克斯-戈薩(saxe-gotha)的奧古斯塔公主。由於與國王喬治二世關係不佳,威爾士親王和妻子被逐出了王宮。喬治三世比預產期早產了兩個月,大家普遍認為他可能活不長久,因此在他出生當天就接受了聖詹姆斯教區牧師的施洗。7月4日,牛津主教又為喬治三世進行了公開洗禮。喬治三世的教父是薩克森-哥達(saxe-gotha)公爵,教母是普魯士王后。

喬治三世出生的第二年(1739年),英國和西班牙之間因為長期的貿易摩擦爆發了“詹金斯耳之戰”。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是一名叫羅伯特·詹金斯的英國船長聲稱自己的耳朵在1731年被西班牙海岸警衛隊割掉,這一事件引發了英國民眾的強烈憤慨。隨後,英國在1740年又被捲入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時任首相羅伯特·沃爾波爾(robert walpole)不願也無力領導英國將戰爭繼續下去,因此宣佈辭職。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後,英國內閣首相的大權最終轉移到了國務大臣威廉·皮特(willia pitt)的手中。

1751年,威爾士親王弗雷德裡克去世,喬治三世成為王位的法定繼承人。從小受父母及其私人教師約翰·布特(john bute)的影響,喬治三世的思想中萌生了王權復興的意識,對祖父喬治二世的“遇事推諉”等政策以及輝格黨對英國的統治感到不滿,這也為他即位後對輝格黨的大清洗埋下了伏筆。1756年,喬治三世18歲生日時,他被賞賜可以住進聖詹姆斯宮,但在母親的勸說下拒絕了這一賞賜。

同年,英國與法國之間因對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爭奪導致兩國矛盾日益激化,最終爆發了從1756年持續到1763年的“七年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英法兩國之間的較量,也是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關鍵戰役。

二、恢復王權

1760年,喬治二世去世,喬治三世登上王位,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此時,英法之間的七年戰爭尚未結束,英國內閣受控於威廉·皮特與紐卡斯爾公爵建立的輝格黨,國內也正處於反對輝格黨專權的保皇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高漲的時期。從小在英國長大的喬治三世經常被其母親教導要做一個掌握權力的真正國王,因此他對輝格黨的掌權感到不滿。他將首相視為國王意志的傳達者,希望能夠改變內閣僅僅是名義上的“國王的臣僕”的現狀。

登位之初,喬治三世以英國人的身份向議會發表了就職演說,淡化了自己與德國漢諾威的關係。即位之後,喬治三世秉持“恢復王權”的思想,開始組建“國王之友”派政治力量,為實現王權的集中做準備。當時,由於輝格黨的長期執政使得英國長期處於連年戰爭的狀態,招致了貴族地主和資產階級的不滿,進一步增加了支援國王的力量。18世紀上半葉的王政復興思潮也為喬治三世復興王權提供了話語基礎,一些失勢的保王黨和託利黨貴族發表言論或著書立說,表達對輝格黨的不滿,希望藉助君主的力量改變這種局面。

為了維護國內政局穩定,喬治三世採取了步步為營、逐個擊破的方式,逐步摧毀輝格黨的優勢局面。1761年,喬治三世任命自己的私人教師約翰·布特為內閣國務大臣。這時,輝格黨內部在戰爭政策上出現了分歧:財政大臣紐卡斯爾公爵主張進行和平外交,而國務大臣皮特則主張透過戰爭來開拓英國的海外市場。新晉的國務大臣布特入閣後便宣佈了自己的反戰立場,與紐卡斯爾公爵形成聯合。最後,孤立無援的皮特於同年10月5日辭職。內閣長期被輝格黨兩大派(皮特派和紐卡斯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