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聯合控制的局面宣告終結。
雖然紐卡斯爾公爵與布特都贊成停止對外戰爭,但兩人對何時停止戰爭產生了分歧。由於國王喬治三世支援布特,內閣多數成員為討好國王也都站到了布特這邊。1762年5月,紐卡斯爾公爵因受到排擠辭去了財政大臣的職位。之後,布特被任命為內閣首相,布特內閣成立,標誌著輝格黨的優勢開始終結,也是喬治三世確立個人統治的第一步。
為了進一步控制議會兩院,喬治三世將貴族冊封權和官職任命權用到了極致。他不斷冊封自己的親信為貴族,安排他們進入上議院,又在下議院培植忠君勢力;還在內閣裡任命自己看中的官員。透過這些手段,喬治三世初步建立了個人的統治,在議會中形成了一個“國王之友”派。內閣中少數存在的輝格黨人士在思想上也開始向“國王之友”派轉化。內閣中多為忠君且無黨派的貴族,以及一些主張強化王權的託利黨貴族,輝格黨失去了對內閣的控制。
,!
三、頻繁換相
在喬治三世統治的早期,英國政治舞臺頻繁上演著內閣更迭的戲碼。1763年,隨著七年戰爭的結束和《巴黎和約》的簽訂,英國首相布特因處理內政不善,特別是在開徵“蘋果酒稅”上引發的全國性抗議浪潮中,被迫辭職。這一事件標誌著喬治三世個人統治的一次挫敗,也讓他意識到首相人選需具備豐富的政治經驗和議會支援。
隨後,喬治三世開始嘗試在輝格黨中尋找合適的首相人選。格倫維爾和羅金漢先後上臺,但兩人的政府都未能逃脫短命的命運。格倫維爾政府因應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不力,特別是北美殖民地徵稅問題引發的抗議,最終在議會反對派的活動下垮臺。羅金漢政府則因對北美殖民地採取懷柔政策,廢除《印花稅法》導致政府分裂,最終在喬治三世與皮特派組建新政府的談判中解散。
皮特上臺後,試圖組建一個超黨派的政府,但這一理念並未能彌合政治分裂。皮特因健康問題逐漸退出政治舞臺,而政府為徵收北美殖民地商品進口稅制定的《進口稅法》更是引發了內閣的公開分裂,最終迫使皮特再度辭職。
在皮特辭職後,格拉夫頓上臺組建了一個過渡政府,但因支援議員威爾克斯而被指責濫用權力,最終不堪壓力辭職。這一系列頻繁的內閣更迭,反映了喬治三世在追求建立穩定忠君政府過程中的艱難探索。
直到18世紀70年代初,諾斯勳爵憑藉其多方面的才能和對王權的尊重,獲得了喬治三世的信任,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王之友”政府。
四、王權危機
諾斯政府成立後,喬治三世給予了最大的支援,甚至將君主的官職任命權交予其支配。諾斯也非常清楚:只有明白君主意圖的首相才是真正的首相。諾斯與喬治三世之間結成了真正的同盟:君主利用個人的影響力以及特權支援首相,首相及其領導的內閣也堅定貫徹君主的意志。因此,諾斯領導的“國王之友”政府維持了12年之久。
在諾斯政府執政的前5年中,推行的是一種緩和政策。在政治方面,釋放了監禁中的威爾克斯,並於1774年允許威爾克斯再次當選議員進入下院,平息了一些激進派的不滿。在經濟方面,政府推行財政平衡政策,土地稅保持不變,對奢侈品開徵新稅,以逐步縮減高額的國債。在外交方面,政府執行對歐洲的不干涉政策,併為緩和與北美殖民地的關係廢除了《進口稅法》,僅保留象徵性的茶稅,這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了北美局勢。
然而,18世紀70年代中後期,北美獨立浪潮興起,其引發的戰爭導致了國內政治危機,最終使喬治三世的個人專政統治未能長久。1773年底,波士頓發生了傾茶案(the boston tea party),使得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