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卑微的走向輝煌。尹澤,這位出身寒門的高麗名臣,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幼喪父,卻以祖父尹諧為榜樣,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他的求學之路雖艱辛,但憑藉著對學問的熱愛和追求,最終登進士第,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本文將詳細講述尹澤的一生,從他的寒門出身到宰輔之志,再到他的忠貞不渝,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生動的歷史人物。
一、寒門出身,求學之路
尹澤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祖父尹諧雖然以縣吏的身份登進士第,但家族並未因此顯赫。尹澤三歲喪父,生活的重擔早早地落在了他和母親的肩上。然而,生活的艱辛並未磨滅尹澤對學問的熱愛和追求。他七歲便開始讀書,長大後更是求學於姑父尹宣佐門下,刻苦鑽研學問。
尹澤在求學過程中,尤其擅長《左氏春秋》,這部史書不僅讓他對歷史事件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培養了他對政治和國家的敏銳洞察力。同時,他還常常唸誦中國宋朝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不僅成了他的座右銘,更激發了他遠大的志向。他立志要成為一個像范仲淹那樣的政治家,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仕途坎坷,宰輔之志
延佑四年(1317年),尹澤終於登進士第,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他的仕途並不平坦。他歷任京山府司錄、校勘、檢閱等職,但直到四十多歲還是九品官。儘管職位不高,但尹澤從未放棄自己的宰輔之志。他自視為宰輔,有人藉此戲弄他,他也傲然自居為宰輔。這種自信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讓他在仕途上不斷前行。
至順三年(1332年),尹澤獨自騎馬前往元大都謁見忠肅王。忠肅王看到他的才華和氣質,非常器重他,並把幼子王祺託付給他。然而,尹澤卻推辭了這份重任。次年,他隨忠肅王回國,走到西京時停下,被任命為檢閱、權西京參軍。他盡心盡力地為忠肅王服務,將忠肅王的飲食供應安排得井井有條。忠肅王非常感激他,引用孔子贊顏回之言“賢哉,回也!”來稱讚他(因為他長得很像回回人)。
元朝皇帝下詔到高麗時,忠肅王都會破例讓尹澤來讀詔書。左右侍從提醒忠肅王按規矩應該是內、外製官員來讀詔,但忠肅王卻堅持讓尹澤來讀。這足以說明他在忠肅王心中的地位。後來,忠肅王打算將尹澤擢升為西京府尹,但因其資歷尚淺而改任西京判官。儘管如此,尹澤依然盡職盡責地工作著。
三、忠貞不渝,輔佐王室
至元四年(1338年),尹澤被任命為右副代言,負責銓選。這時,忠肅王打算任命他的兒子為護軍,但尹澤卻堅決推辭道:“名器至重,賢勞猶滯,敢私臣子耶?”這句話不僅體現了他的公正無私,更贏得了忠肅王的更加賞識。於是,忠肅王升他為右代言。
至元五年(1339年)三月,忠肅王病重,再次將王祺託付給尹澤。尹澤鄭重地保證道:“無煩聖慮。”這句話不僅是對忠肅王的承諾,更是他對自己職責的堅守。後來,忠惠王第二次即位後,斥退父王所親信之人,尹澤因此一度退出政界。但這並未改變他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王室的輔佐之心。
忠穆王即位後,尹澤被任命為羅州牧。然而,忠穆王在位時間不長便薨逝。這時,尹澤與前密使李承老等上書元朝中書省,請求立王祺襲位。但元朝卻立了忠惠王的二兒子王?為忠定王。忠定王一即位,尹澤就被貶為光陽監務。儘管遭遇貶謫,但尹澤依然心繫國家,關注著時局的變化。
四、再入政壇,規勸恭愍
至正十一年(1351年),王祺被元朝立為高麗國王,是為恭愍王。尹澤也被召入中央,任密直司提學。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