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們在鄆城至江蘇豐縣、沛縣之間反覆嘗試渡河均未成功。無奈之下,12月初,東捻軍不得不撤回到河南,並於22日抵達湖北東北部。
此時,賴文光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略構想:主力部隊向四川挺進,同時留下部分兵力駐守湖北,並派遣另一支隊伍攻打河南與陝西交界的荊子關,試圖重新建立基地並與西北地區的回民起義軍及西南邊疆的苗民起義勢力取得聯絡。這一計劃得到了東捻軍將士的支援。與此同時,接替曾國藩擔任欽差大臣的李鴻章針對前任的戰略缺陷,提出了更為靈活的“扼地兜剿”方略,即透過誘敵深入複雜地形後再進行多面圍攻。這無疑增加了新捻軍在未來戰鬥中的難度。
六、力漸不支
1867年初,東捻軍在賴文光的領導下繼續與清軍進行艱苦卓絕的戰鬥。1月11日,在湖北鍾祥羅家集,東捻軍擊傷了提督郭松林,並殲滅了約4000名清軍士兵。隨後,1月26日在德安楊家河再次痛擊總兵張樹珊所部淮軍,消滅數百人。這些勝利為東捻軍帶來了短暫的喘息機會,他們隨即向京山、安陸、襄陽、棗陽等地移動,最終又回到了安陸附近,集結在京山尹隆河(永隆河)一帶。
2月19日,東捻軍在尹隆河地區首先擊敗了劉銘傳的部隊,擊斃了包括總兵唐殿魁、記名總兵田履安、副將吳維章在內的600多名清軍官兵,並擊傷了更多敵人。然而,正當東捻軍士氣高漲時,湘系提督鮑超卻從背後發起了猛烈攻擊。面對突如其來的威脅,賴文光迅速調整戰術,激勵將士們奮勇作戰,試圖“斬劉捉鮑,長驅西上”。儘管東捻軍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決心,但清軍使用劈山炮等重型武器輪番轟擊,導致東捻軍損失慘重,許多馬匹被擊倒,戰鬥力大減。經過一天激戰,東捻軍最終被迫撤退,陣亡萬餘人,另有8000多人被俘。
尹隆河之戰後,賴文光率領殘餘部隊奮力突圍,北上進入河南,並沿鄂豫邊境向東推進至信陽府境內。3月初,他們再次進入湖北,透過黃安、麻城、蘄水、廣濟等地到達黃梅。3月23日,在蘄水六神港,東捻軍取得了又一次重大勝利,擊斃了記名布政使彭毓橘及提督羅朝雲、總兵彭光友等30餘名高階將領,消滅了約8000名湘軍士兵。但是,由於清軍的水陸聯合阻擊,東捻軍未能實現西渡漢水入川的戰略目標,只能重新返回鍾祥臼口和京山尹隆河一帶。
5月上旬,東捻軍再次嘗試進入湖北,抵達漢水東岸,但由於劉銘傳等部的追擊,無法順利渡江,只得經由京山、鍾祥、棗陽等地北上,最終放棄了由湖北挺進四川和陝西的計劃。
6月10日,賴文光率部進入山東曹州府境。6月3日,在梁山人民的幫助下,東捻軍成功從戴家廟渡口過運河,衝破了長牆防線,進駐東平。隨後,他們繼續向東進攻泰安,逼近濟南,並於6月底進入了山東半島,接近煙臺。然而,此時道員潘霨勾結英法軍隊加強防禦,天津洋槍隊也渡海支援,加上山東巡撫丁寶楨親自帶兵鎮壓,東捻軍不得不撤退到福山、寧海(牟平)一帶活動。
進入膠東後,李鴻章仍然堅持“扼地兜圍”的戰略方針,決定以運河為外圈、膠萊河為內圈進行佈防,同時利用黃河作為北部防線,蘇北六塘河作為南部防線,對東捻軍形成嚴密包圍。賴文光得知清軍在膠萊河設防後,立即調整方向,轉向萊陽、即墨,試圖突破膠萊河南部的麻灣口未果,轉而北上突擊新河,同樣未能成功。最後,賴文光發現膠萊河北部入海口處因沙灘難以築牆,且濰河北段自下營至海口一段的防禦工事尚未完工,便於8月19日集中兵力從海神廟外海灘突破防線,成功渡過濰河,向西進入濰縣、昌樂等地。這一行動徹底打破了李鴻章精心策劃的“扼守膠萊之策”。
儘管如此,東捻軍仍處於膠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