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運河之間的狹小區域內,未能完全擺脫清軍的包圍。賴文光隨後帶領部隊經安丘、臨朐南下莒州、日照,企圖突破運河防線,但均未成功。秋雨連綿,河水暴漲,使得作戰區域更加狹小,糧食供應嚴重不足,軍心開始動搖,處境愈發艱難。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賴文光和他的部隊依然頑強地抵抗著,但形勢已經越來越不利。
七、兵敗就義
1867年11月12日,東捻軍在山東濰縣松樹山遭遇了淮軍劉銘傳部的猛烈襲擊。在這場戰鬥中,東捻軍一天之內三次被擊敗,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賴文光不得不率領殘餘部隊南下進入江蘇,試圖尋找新的立足點。然而,好景不長,僅僅一週後,即11月19日,東捻軍又在贛榆地區再次遭受重創。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這次戰役中,東捻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任化邦被叛徒殺害,這對整個軍隊計程車氣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儘管接連失利,賴文光並沒有放棄希望。他決定率部重新返回山東,希望能夠在那裡找到轉機。12月5日,當他們行進至濰縣與壽光之間的地帶時,又一次遭到了劉銘傳所部的攻擊,並最終敗退。到了12月24日,在壽光南、北洋河與彌河之間的決戰中,東捻軍陷入了絕境。這場戰鬥異常慘烈,萬餘人被俘虜,近兩萬人戰死沙場,其中包括首王範汝增等多名重要將領。
儘管如此,賴文光仍然沒有放棄最後的努力。他帶領著剩餘的四五千名士兵繼續南下,一路上不斷與清軍交戰。1868年1月1日夜,賴文光指揮部隊成功突破了六塘河防線,透過沭陽縣南興河頭、張家灣一帶,沿運河南下,經過淮安、寶應和仙女廟(今江都)等地。然而,由於沿途不斷受到清軍的截擊,隊伍人數逐漸減少。
1月5日,賴文光帶著僅剩的一千餘名戰士來到了揚州東北方向的瓦窯鋪。在這裡,他們遭遇了道員吳毓蘭所率領的淮軍的伏擊。在這次戰鬥中,賴文光不幸受傷並被俘。至此,東捻軍徹底失敗,長達數年的抗爭終於畫上了句號。
被捕後的賴文光表現出了極高的氣節和堅定的信念。面對敵人的勸降,他堅決拒絕妥協,反而利用在監牢中的時間奮筆疾書,詳細記錄了太平軍和捻軍的光輝歷程以及自己對太平天國事業的忠誠。在他的文字中充滿了對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以及對自己使命的無悔奉獻。最終,賴文光以“惟一死以報國家,以全臣節”這樣的鏗鏘誓言表達了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1月10日,賴文光在揚州城外的老虎山從容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