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這個日期的不確定性源於當時的一種習俗,即孩子出生後應儘快接受洗禮,通常是在出生當天或第二天。貝多芬的洗禮記錄顯示,他是在1770年12月17日接受洗禮的,因此他的確切出生日期可能是12月16日或17日。
貝多芬的童年並不幸福。他的父親約翰·範·貝多芬是一位宮廷歌手,性格嚴厲且酗酒。為了將貝多芬培養成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約翰從小就開始對貝多芬進行嚴格的音樂訓練。4歲的貝多芬被迫每天長時間練習鋼琴和小提琴,經常在父親的監督下忍受嚴苛的訓練。這種強制性的教育方式不僅沒有摧毀貝多芬的音樂天賦,反而激發了他的反抗精神和獨立性格。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貝多芬首次登臺演出,展示了他的音樂才華。這次演出雖然規模不大,但為他贏得了初步的認可。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擔任小樂師。在這裡,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音樂作品和演奏技巧,並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不僅是貝多芬的老師,也是他的良師益友,對貝多芬的音樂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聶弗是一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他的思想和理念對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和人格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在宮廷樂隊中擔任古鋼琴獨奏與伴奏,儘管沒有薪俸,但他已經展現出了出色的音樂才能。同年,貝多芬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了《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格茨予以出版。這一作品的發表標誌著貝多芬作為作曲家的初步成功。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在這段時間裡,他完成了《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進一步展示了他在作曲方面的才華。1787年春天,17歲的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了當時已31歲的莫扎特。貝多芬的彈奏技術受到了莫扎特的高度評價,這次會面對貝多芬的音樂生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年,貝多芬結識了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後者成為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頓在前往倫敦的途中途經波恩,貝多芬藉此機會結識了海頓。同年,貝多芬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和《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這兩部作品不僅是貝多芬早期的重要創作,也是他首次涉足政治題材的音樂作品,顯示了他在音樂創作上的多樣性和成熟度。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和支援下,離開故鄉波恩,前往維也納定居。
二、維也納初期
1793年,貝多芬在維也納的音樂學習進入了新的階段。他改向莫扎特的摯友、作曲家與教師j·b·申克學習對位法及音樂理論。申克的教學嚴謹而系統,幫助貝多芬在音樂理論和作曲技巧上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1794年,貝多芬又開始師從聖斯蒂芬大教堂的阿爾布萊茲貝格學習對位法,並向宮廷音樂總監安東尼奧·薩列裡免費學習作曲。薩列裡的教學使貝多芬在旋律和和聲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而,貝多芬與海頓的關係卻逐漸出現了裂痕。海頓因忙於準備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創作,無法給予貝多芬足夠的指導。此外,兩人在性格和音樂思想上存在較大差異,最終導致他們的師生關係在1794年終止。儘管如此,貝多芬仍然從海頓那裡學到了很多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