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涯
鄭夢周是高麗王朝中期名臣鄭襲明的後裔,但到他這一代時,家族已經沒落。他的曾祖鄭仁壽、祖父鄭裕、父親鄭雲瓘生前皆無官職,只有外祖父李約做過膳官署丞這種小官。至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338年1月13日),鄭夢周生於母家永川郡(今韓國慶尚北道永川市)東愚巷裡。據史書記載,鄭夢周“生而秀異,肩上有黑子七,列如北斗”。他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天賦,天分極高,性格豪邁,少有大志,好學不倦,博覽群書,每天都要研讀《中庸》《大學》等儒家經典,積累了深厚的學問。
至正十七年(1357年),鄭夢周在監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這次考試的成功不僅展示了他在學術上的卓越才能,也為他日後的科舉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鄭夢周與閔安仁、李存吾等人在漢陽三角山(今北漢山)的僧舍中共同鑽研儒家經典,進一步深化了他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應用。
三年後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鄭夢周迎來了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在金得培、韓方信主持的文科三場考試中全部奪魁,於十月初一日狀元及第。這次科舉考試的策論題目是針對高麗不久前擊退紅巾軍第一次東征的時事所提出的關於時局分析和治國理政的一系列問題。鄭夢周的策文不僅展現了他對時局的深刻洞察,還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
在策文中,鄭夢周主張:“為今之計者,誠得文武兼備之人,廓揚文武兼用之道,教民以孝悌忠信之德,習民以坐作進退之法,而使將知其道,兵知其律,則可以無敵於天下矣。”他強調了選拔和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的重要性,認為這是國家強盛的關鍵。同時,他提出要透過教育來提升民眾的道德素質,使他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此外,他還強調了軍事訓練的重要性,主張透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將士們熟悉戰術和紀律,從而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二、宦海沉浮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冬,紅巾軍東征高麗,高麗局勢動盪不安。鄭夢周隨恭愍王播遷至福州(今韓國安東),開始了他的宦海生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鄭夢周被授予藝文檢閱的職務,十月升為修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他被任命為郎將兼合門祗候,七月升為宣德郎、衛尉寺丞。八月,鄭夢周成為東北面都指揮使韓方信(鄭夢周的座主)幕下的從事官,參與了在和州(今朝鮮咸鏡南道金野郡)與女真的交戰。翌年二月,他又與李成桂的軍隊一起驅逐了女真三善、三介。隨後,鄭夢週迴朝,被任命為朝奉郎、典寶都監判官,並被賜予紫金魚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鄭夢周被任命為典農寺丞,同年因父親去世而丁憂。服喪期滿後,他被重新任命為禮曹正郎兼成均博士。在成均館期間,鄭夢周講授當時唯一傳入高麗的理學著作《四書集註》。起初,館中的諸儒對他的講解持懷疑態度,直到胡炳文的《四書通》傳入高麗,發現與鄭夢周所講多有吻合,諸儒才對他刮目相看,尤其是大司成李穡對鄭夢周的學識給予了高度肯定。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鄭夢周被任命為奉善大夫、成均司藝、知制教,此後他的任命多兼帶館閣之職及知制教(負責起草教書)。洪武四年(1371年),他升遷為太常少卿、寶文閣應教兼成均直講,同年十二月又被任命為中正大夫、成 均 司 成 。
洪武五年(1372年)三月,鄭夢周被任命為書狀官,隨洪師範出使明朝,祝賀明軍平定四川,並請求明朝下賜樂器、允許高麗人留學明朝。然而,使團在海中遭遇颶風,包括洪師範在內的39名使團成員被淹死,鄭夢周等113人漂到嘉興地界的巖島,靠食用障泥為生,直到十三天後才被明軍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