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的六年時間裡,他不僅成功抵禦了太平軍上百次的進攻,而且治理有序,深受百姓愛戴。
最終,在同治三年(1864年),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馮子材因其卓越的貢獻被清廷授予了廣西提督的職位,並獲得了黃馬褂和騎都尉世職的榮譽,成為了清廷倚重的重要將領。
三、出關靖邊
馮子材在鎮壓國內起義後,很快便被委以重任,肩負起了維護邊疆穩定的歷史使命。同治四年(1865年),他首先被派遣到廣東羅定、信宜地區,負責清除當地的反清武裝。在短短兩個月內,他就完成了任務,並隨即轉向黔苗地區的農民起義進行鎮壓。在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中,馮子材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決心,他不僅成功平定了當地的動亂,還攻佔了全茗和感墟兩地,為清廷穩定南方局勢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治八年(1869年),馮子材再次接到命令,率領大軍透過鎮南關進入越南境內,追擊吳亞終領導的反清武裝。這次行動不僅涉及軍事上的挑戰,還牽涉到複雜的外交關係。馮子材率軍攻下了吳亞終佔據的安邊、河陽等地,並最終導致吳亞終在戰場上陣亡。儘管馮子材原本計劃在此之後返回中國,但吳亞終的部分部下在梁天錫的帶領下再次叛亂,迫使馮子材回師繼續清剿。在徹底平定了這次叛亂後,馮子材才於次年返回國內,並因功績顯著獲得了清廷給予的世職獎勵。
同治十年(1871年),越南邊境再次發生戰亂,影響到了越南向清朝進貢的正常流程。馮子材又一次被委以重任,率軍出境平叛,確保了貢道的暢通。同年,他順利完成任務,返回國內。
隨著時間推移,馮子材在光緒元年(1875年)被任命為貴州提督,負責西南地區的軍事防務。然而,他的軍事生涯並未因此而平靜下來。光緒四年(1878年),馮子材的舊部李揚才因為個人失意,率軍進入越南,意圖恢復越南李朝的統治。馮子材奉命率軍前往越南,平定了李揚才的叛亂,並將其生擒。但在這一過程中,馮子材揭露了候補道趙沃等人在新街之戰中的不實行為,引起了兩廣總督劉坤一的不滿。劉坤一為了保護與自己關係密切的趙沃,導致馮子材最終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馮子材在光緒七年(1881年)重返廣西任職,但僅一年後,即光緒八年(1882年),他因病請求退休,回到了家鄉。
四、鎮南大捷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馮子材被清廷委以重任,輔助處理廣西邊境外的軍事事務。此時的馮子材已經是一位年屆古稀的老將,但他依然精神矍鑠,鬥志昂揚。在得到清廷命令後,馮子材迅速投入到了緊張的備戰狀態。
當法軍焚燒鎮南關(今友誼關)後退兵時,馮子材意識到龍州正處於危險之中。他認為鎮南關前的隘口地形險要,適合設防。於是,他命令部隊修築長牆,並親自率軍扼守,同時派遣王孝祺的 勤 軍 駐紮在後方作為支援。法軍聲稱將在某一特定日期進攻,馮子材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判斷敵軍可能會提前行動,因此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
在廣西巡撫潘鼎新的反對和其他將領的猶豫態度下,馮子材力排眾議,堅持出擊。他親自率領勤軍夜襲文淵,逼近敵人的堡壘,取得了初步勝利。法軍隨後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兵分三路,試圖突破清軍防線。馮子材激勵士氣,鼓舞將士們誓死守衛國土,堅決不讓法軍越過鎮南關一步。
戰鬥中,法軍火力兇猛,炮火連天,但清軍在馮子材的指揮下,堅守陣地,頑強抵抗。經過激烈交鋒,法軍逐漸退卻。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法軍再次發起進攻,馮子材居中指揮,各路將領各司其職,共同抵禦法軍的攻勢。在關鍵時刻,馮子材身先士卒,親自持矛衝鋒,鼓舞了士氣。在他的帶領下,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