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不滿,但迫於輿論壓力,未敢公開反對。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已屆十七歲,需要冊立皇后。慈安傾向於戶部尚書崇綺之女,而慈禧則堅持立員外郎鳳秀之女為後。最終,同治帝選擇了慈安的意見,立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後,選鳳秀之女為慧妃。慈禧對此十分不滿,並在婚後干預同治帝的生活,令其疏遠皇后。這種干預使同治帝十分苦惱,也進一步加劇了慈禧與慈安之間的矛盾。
撤簾與二次垂簾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十八歲的同治帝正式親政,兩宮太后撤簾歸政,將政權交還給年輕的皇帝。然而,同治帝親政後依然難以完全擺脫慈禧的影響。慈禧為了享受奢華生活,授意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便她可以搬出紫禁城居住。同治帝也希望藉此機會讓慈禧遠離皇宮,減少她對朝政的干預。然而,當時財政緊張,圓明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燬,修復工作需要鉅額資金,同治帝的這一計劃引起了包括奕?在內的許多王公大臣的強烈反對。
儘管如此,同治帝依然堅持動工修復圓明園。然而,隨著圓明園工程監督李光昭的貪汙醜聞曝光,同治帝被迫考慮停止修復工程,改為修繕三海。即便如此,同治帝依然表示,停止工程需要獲得慈禧的同意。從七月中旬開始,圍繞園工問題,以奕?為首的內外重臣與同治帝發生了多次爭執,使得同治帝對奕?等人的反感日益加深。同治帝甚至一度想要斥責奕?,並打算革職包括奕?在內的多位軍機大臣,同時準備召集六部官員宣佈這一決定。慈安與慈禧聞訊後,急忙前往弘德殿,流淚安慰奕?,並撤銷了這一荒唐的上諭。
同治帝的反覆無常和對國政的輕率處理,使慈禧在背後負有很大的責任。慈禧對同治帝的干預並未停止,這不僅影響了同治帝的執政能力,也讓朝臣們感到不安。
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同治帝不幸染病,御醫診斷其病情為天花。在慈禧的授意下,所有內外各衙門的陳奏事件,又開始由她親自批覽裁定。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酉時,同治帝在養心殿東暖閣去世。戌時,慈安與慈禧在養心殿西暖閣召見了奕誴、奕?、奕譞、李鴻藻、徐桐、翁同龢等二十餘位王公大臣。
在此次會議上,慈禧首先發問:“此後垂簾如何?”一位軍機大臣回答:“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慈禧則表示:“文宗(咸豐帝)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敬聽。”慈禧選定的人選是奕譞的兒子、年僅四歲的載湉,他同時也是慈禧與咸豐帝的侄子。這一違背祖制的決定令在場的王公大臣感到震驚,奕譞更是驚恐萬分,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最終,諸臣遵命退至軍機處擬旨。
慈禧隨即派遣御前大臣及孚郡王奕譓等人帶暖輿前往宣武門外太平湖醇親王府迎接載湉。次日凌晨,載湉被迎入乾清門,至養心殿謁見兩宮皇太后,並以繼承文宗顯皇帝為子的名義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年號光緒,即光緒帝。慈安與慈禧再一次開始了垂簾聽政的時代。
四、大權獨攬
光緒帝登基後,慈禧意圖有所作為。一方面,她努力籠絡內外重臣,透過賞賜珍稀物品和給予優待來換取他們的效忠和支援;另一方面,她釋出諭旨,要求各地督撫勤勉節約,忠誠於職守,並強調吏治的重要性,以穩固民心。然而,邊境危機的加劇和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使得慈禧不堪重負,最終在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七年(1881年)初患上了嚴重的痢疾。在這段時間內,慈禧無法處理政事,朝政主要由慈安一人負責。
,!
慈安在獨自處理政務的壓力下,於光緒七年(18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