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十日(4月8日)突然病逝於鍾粹宮,年僅四十五歲。慈安去世後,慈禧迅速召集相關大臣,安排慈安的後事。有關慈安的死因,有傳言稱她是被慈禧毒害的,但後世的研究認為,慈安本身患有厥症(可能是腦血管疾病),其去世可能是由於壓力過大引發的突發性疾病,並非中毒所致。
慈安去世後,慈禧失去了唯一能夠制衡她的力量,開始全面掌控朝政。奕?成為了阻礙慈禧獨攬大權的最大障礙。早在同治年間,奕?就因慈禧的猜忌和守舊派的攻擊而屢遭打擊,時而被罷職,時而被訓誡,已經變得不敢放手做事。到了光緒初年,慈禧為了進一步牽制奕?,開始扶持清流派,使奕?在政治上更加縮手縮腳。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接連失利。到了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清流派的重要人物盛昱上書指責奕?為首的軍機大臣在中法衝突中用人不當,導致戰事不利。慈禧藉此機會,以奕?“因循委靡,決難振作”為由,免去了他的所有職務,並撤除了他的雙俸待遇,令其在家休養;同時,寶鋆、李鴻藻、景廉、翁同龢等四位軍機大臣也被全部罷免。這一事件史稱“甲申易樞”。
奕?等人被罷免後,新的軍機大臣名單包括禮親王世鐸、慶郡王奕匡、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孫毓汶、許庚身等。其中,除了閻敬銘因其清廉備受尊敬外,其他人多被認為是昏庸貪腐之輩,其行政能力遠遜於原來的軍機大臣。尤其是奕譞,雖然名義上是“商辦”,但實際上掌握了相當大的行政權力。這一人事變動被時人比喻為“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即用平庸之人替代了有能力的官員。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清軍在鎮南關(今友誼關)擊敗法軍,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慈禧領導的清政府決定乘勝求和,命令撤軍,並授權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於四月二十七日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新約》。這一條約雖然在表面上結束了中法戰爭,但並未完全解決中法之間的邊界爭議,為後續的外交問題埋下了伏筆。
五、帝后相爭
黨爭初起
慈禧將奕?排擠出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後,開始依賴奕譞主持朝政。然而,奕譞深知慈禧的性格,因此在處理政務時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日子並不輕鬆。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廷成立了海軍衙門,任命奕譞總理海軍事務,並由奕匡和直隸總督李鴻章協助。實際上,他們是在慈禧的授意下,以建設海軍為名,修復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燬的清漪園。為了掩蓋這一工程的真實目的,他們恢復了昆明湖的水操,並在此設立了水師學堂。到了光緒十四年(1888年)二月一日,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釋出上諭,正式宣佈這項工程,並將清漪園更名為頤和園,寓意“頤養沖和”。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慈禧當面向奕譞和世鐸透露了讓光緒帝親政的計劃。光緒帝當即表示不願親政,而奕譞和世鐸等人也懇請慈禧暫緩這一決定,但慈禧堅持己見。不久後,慈禧釋出懿旨,宣佈將於次年正月十五日舉行光緒帝的親政典禮。面對朝臣們的請求,慈禧最終同意在光緒帝親政後繼續訓政數年。
隨著光緒帝逐漸長大成人,慈禧愈發感受到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慈禧主導了光緒帝的婚姻大事,將自己的胞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的女兒靜芬指立為皇后,並同時選入了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為瑾嬪和珍嬪。次年正月,大婚禮成。然而,光緒帝對慈禧包辦婚事表示不滿,藉口有病取消了宴請那拉氏家族的盛大宴會,並將宴桌分送給在京的王公大臣,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不少議論。光緒帝與慈禧之間的關係因此進一步惡化,也為後來的帝后黨爭埋下了伏筆。
光緒十五年(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