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時期
愛新覺羅·奕譞的青年時期正值清朝內外交困、國力衰退之時。生於1840年的他,在道光帝的眾多皇子中並不起眼,直到咸豐帝即位,他才逐漸步入政治舞臺的核心。道光三十年(1850年),剛即位的咸豐帝封奕譞為醇郡王,這標誌著他正式進入了清朝的貴族行列。
咸豐九年(1859年),奕譞被賜予府邸,開始了獨立生活,但咸豐帝仍然允許他留在宮廷內活動,顯示出對這位年輕親王的特別關照。然而,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這一年,咸豐帝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同治帝作為新的君主,而權力真空引發了一場宮廷鬥爭。
在這場鬥爭中,恭親王奕?與慈禧太后聯手,計劃發動政變以清除輔政的顧命八大臣。奕譞在這個時候擔任了正黃旗漢軍都統,並被任命為步軍統領,從而掌握了北京城的衛戍部隊,這是政變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透過一系列的策略安排,奕譞確保了軍隊的支援,並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成功地在九月三十日發動了辛酉政變,逮捕並處決了反對勢力的核心成員。
政變成功後,奕譞因其在事件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極大信任與重用。他先後被授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等要職,成為慈禧鞏固權力的重要助手。這些職位不僅象徵著極高的榮譽,也賦予了他實質性的軍事和行政權力。
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獲得了親王銜,標誌著其地位進一步提升。隨後的幾年裡,他繼續活躍於朝廷之中,尤其是在教育同治帝方面發揮了作用,被任命為弘德殿行走,負責監督同治帝的學習情況。然而,隨著同治帝逐漸成年並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開始親政,奕譞的部分職責被解除,但他仍然保持了醇親王的尊貴身份,並繼續在朝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任職軍機
光緒元年(1875年),當同治帝不幸去世後,奕譞向兩宮太后提出了辭職請求。他在奏摺中表達了對同治帝的深切懷念以及自身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希望能夠退出朝政。然而,兩宮太后並未接受他的辭職申請,只是暫時解除了他的一些職務,並且繼續讓他負責菩陀峪陵工的事務。這表明奕譞雖然暫時退出了一線政務,但仍保留了其在皇家事務中的重要性。
光緒二年(1876年),隨著光緒帝在毓慶宮入學,慈禧太后指派奕譞照料光緒帝的學習與生活,這給了奕譞更多與自己兒子相處的時間。奕譞在這一時期的謙遜態度贏得了慈禧的好感,也為他日後重返政壇奠定了基礎。
到了光緒五年(1879年),奕譞得到了額外的經濟獎勵——雙份俸祿,這體現了慈禧太后對他工作的認可和支援。隨著時間的推移,奕譞在朝中的地位越發穩固。
光緒十年(1884年)是奕譞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恭親王奕?被罷免了軍機大臣的職務,而禮親王世鐸接替了他的位置。慈禧太后明確指示,遇到重大決策時,禮親王必須與奕譞協商。此時,法國入侵越南的事件正給清政府帶來壓力,奕譞參與了對法作戰的決策過程,最終清軍取得勝利,迫使法國茹費裡內閣倒臺。在此期間,奕譞還提出了建立海軍衙門的想法,以加強中國的海防力量。
光緒十一年(1885年),奕譞被任命為總理節制沿海水師的大臣,這標誌著他在晚清海軍建設中的核心地位。他與李鴻章等官員共同負責北洋海軍的籌建工作,這是一項旨在提升中國海軍實力的重大舉措。
次年,即光緒十二年(1886年),奕譞受命巡視北洋水師。此次巡視不僅檢視了海軍的訓練情況,還包括了視察新建的船塢、炮臺以及水師學堂。奕譞回國後,向朝廷彙報了巡視結果,併為將士們請功,同時建議慈禧太后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