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給孝宗,因此希望尊其生父母為皇帝、皇后。這一立場與楊廷和及多數朝臣的觀點相悖。
楊廷和在爭論中,多次援引儒家經典及前朝案例,如漢宣帝與光武帝的例子,強調古代帝王在類似情況下對禮法的遵循,堅持應以國家大義為重,不應過分強調私情。他與蔣冕、毛紀等重臣多次 上 疏 ,試圖說服朱厚熜,但朱厚熜態度強硬,雙方僵持不下。在此期間,楊廷和展現了極大的堅持與原則性,多次退回朱厚熜的親筆手詔,上奏近三十篇,表明立場,甚至請求辭去官職,以示決心。
最終,經過長時間的激烈辯論,雙方達成妥協。嘉靖元年,朱厚熜下詔,尊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而興獻王及其妃則被稱為本生父母,但不賦予皇帝、皇后之名號。這一結果反映了楊廷和在維護禮法與皇權正當性方面的努力,儘管未能完全遵循個人初衷,但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皇權與傳統禮法的關係,避免了更大的政治動盪。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件中楊廷和的堅決態度,雖贏得了部分朝臣的支援,但也逐漸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朱厚熜身邊的一些近臣開始指責楊廷和“越禮”,導致了皇帝對他的不滿加深。儘管在評定輔立新君的功績時,朱厚熜試圖透過封賞來安撫楊廷和,但楊廷和的多次辭謝,進一步顯現了他不圖個人功名、堅持原則的個性。
八、求退歸鄉
在嘉靖三年,楊廷和與明世宗朱厚熜之間關於興獻王尊號的爭議達到高潮,這一事件不僅標誌著楊廷和政治生涯的轉折點,也深刻影響了明代中期的政治格局。楊廷和因堅持禮法原則與維護皇統正統性的立場,與世宗在“大禮議”問題上的分歧日益加劇,最終促使他做出了求退歸鄉的決定。
楊廷和深知,他與皇帝之間的矛盾已難以調和,特別是關於世宗生父興獻王尊號的問題,觸及了皇權、宗法與儒家禮制的根本,他多次上書請求退休,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不平。在“大禮議”中,楊廷和堅持認為應尊孝宗為皇考,而世宗則希望尊其生父為皇考,這不僅是對皇統的認定問題,更關乎皇權的合法性與正統觀。雙方的僵持,不僅在朝堂上引發了激烈的辯論,也深深觸動了楊廷和作為臣子的忠誠與為國憂慮之心。
最終,嘉靖三年正月,世宗同意了楊廷和的退休請求,但並未給予其體面的告別。在批准其去職的同時,世宗還指責楊廷和在處理“大禮議”時有違為臣之道,認為其不應因意見不合而歸咎於君。儘管如此,世宗仍按照慣例給予了楊廷和一定的待遇,包括車馬、錢糧和護衛,以及對他的子嗣的蔭封,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這位曾經重臣的尊重與顧念。
楊廷和的離去並未平息朝堂的波瀾,反而激化了“大禮議”的爭議。楊廷和之子楊慎及眾多大臣對世宗欲尊興獻王為皇考的決定不滿,集體在左順門外請願,場面一度失控,最終導致了楊慎等人的被杖責與流放。這一事件不僅反映了楊廷和家族對禮法的堅守,也暴露了朝廷內部深刻的分歧。
隨後,楊廷和及其家族遭受了進一步的牽連。王邦奇的誣告,將楊廷和次子楊惇、女婿金承勳、同鄉葉桂章以及彭衝等人捲入政治漩渦,他們被指控相互勾結,雖然最終查無實據而獲釋,但這一系列事件無疑對楊廷和及其家族造成了沉重打擊,也標誌著楊廷和的政治影響力和聲望在晚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貶抑。
九、晚年
嘉靖年間,隨著《明倫大典》的編纂完成,明世宗對過去“大禮議”中異議大臣的清算達到了頂點,楊廷和作為主要反對者,被定為“罪魁”,其政治生涯中的最後一抹亮色也隨之黯淡。世宗以一紙詔書,徹底剝奪了楊廷和的所有官職,將其貶為平民,這不僅是對楊廷和個人的否定,也是對他在政治上堅持原則與立場的嚴厲懲罰。
然而,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