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亂世飄零
朱以海的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後代,世代居住在山東兗州。明末社會動盪不安,尤其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大舉入關進行劫掠,兗州城也未能倖免。在這場災難中,朱以海的哥哥魯安王朱以派選擇了以身殉國,自縊身亡。朱以海則憑藉機智和運氣,在死人堆中躲過了清軍的屠殺,從而得以保命。
死裡逃生之後,朱以海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他承襲了魯王的封號,然而好景不長,僅僅一個月之後,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佔了北京,明朝的中央政權隨之崩潰。面對如此變局,朱以海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問題。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其勢力範圍迅速擴張,對山東等地構成了直接威脅。
為了躲避即將到來的危險,朱以海決定南逃。他帶著少數親信,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封地,踏上了前往南方的艱難旅程。這一路上充滿了未知與風險,他們需要小心翼翼地避開敵軍的追擊,同時也必須應對沿途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
最終,朱以海一行人抵達了浙江台州。在這裡,他暫時找到了一處可以安身的地方。台州位於浙江東部沿海,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有利於避難。然而,即便是在臺州,朱以海也無法完全放鬆警惕。因為隨著局勢的變化,這裡隨時可能成為下一個戰場。
二、監國浙東
順治二年(1645年),隨著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明廷的局勢變得更為複雜。同年,清軍攻破南京,福王政權垮臺,這給南明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東地區湧現出了一批反對清軍統治的力量。錢肅樂、張煌言等將領起兵浙東,鄭遵謙、張國維等人士則前往台州迎接朱以海,希望藉助他的宗室身份來穩固浙東的局勢。
七月十八日,朱以海在紹興正式出任監國,開始執掌浙東的軍政大權。他隨即任命張國維、朱大典和宋之普為東閣大學士,並起用了舊輔臣方逢年入閣為首輔,試圖建立起一套較為穩定的行政體系。然而,朱以海缺乏自己的嫡系軍隊,這使得他在處理軍事問題時不得不倚重方國安和王之仁這兩位大將。
方國安和王之仁率部抵達浙東後,立即接管了當地的營兵和衛軍,並自稱正兵。他們的做法引起了孫嘉績、熊汝霖和錢肅樂等領導的義兵的不滿,這些義兵被排擠到了邊緣。更嚴重的是,方國安和王之仁無視朱以海的反對,擅自分配了浙東各府縣每年的六十餘萬錢糧,導致許多義兵因為斷絕了糧餉來源而解散。這種情況進一步削弱了浙東地區的抵抗力量,使局勢更加危急。
與此同時,朱以海還面臨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宗室內部的分歧。早在他出任監國之前,唐王朱聿鍵已經在福州稱帝,即隆武帝。從血緣上看,朱以海和朱聿鍵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代,與朱由檢相比,他們在血緣上更為親近。從擁立時間上講,朱聿鍵比朱以海更早稱帝,並且得到了除浙東以外的其他南明勢力的認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聿鍵派遣使者來到紹興,要求朱以海退位歸藩。迫於壓力,朱以海於九月十三日宣佈退位,返回台州。然而,十月初一,張國維和熊汝霖等大臣堅持認為應該繼續支援朱以海,於是再度迎回朱以海,拒絕接受隆武帝的詔書。
三、唐魯之爭
順治三年(1646年),隨著南明政權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唐王朱聿鍵與魯王朱以海之間的爭鬥也達到了高潮。這場被稱為“唐魯之爭”的衝突,深刻地影響了南明政權的命運。
正月,朱聿鍵派遣都御史陸清源攜白銀十萬兩前往浙東犒賞軍隊,試圖拉攏朱以海及其部下的將領們。然而,陸清源一行在途中遭到朱以海部將的殺害,這無疑激化了雙方的矛盾。此事件的發生,不僅僅是對朱聿鍵權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