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耿精忠的支援後,鄭經不得不直接面對清軍主力的威脅。他先派遣三萬人進攻福州,但在十月十五日(11月20日)於烏龍江遭遇清軍的重創。之後,鄭經控制的其他地區也相繼失守,他被迫撤退回到廈門。
五、晚年
鄭經在經歷了一系列軍事失敗後,轉而採取了防守的姿態,試圖堅守廈門。為了穩定局勢,他派遣將領防守福建、粵東、浙南沿海的島嶼,以期維持自己的勢力範圍。在等待劉國軒返回廈門的過程中,鄭經任命他為大軍統帥,準備反攻閩南地區。在此期間,清朝方面提出了和談的條件。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朝的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願意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臺灣,清朝將承認臺灣為藩屬,並允許兩岸通商貿易,彼此之間不再有嫌隙。
然而,鄭經並未立即接受這一提議,而是選擇了繼續戰鬥。康熙十七年二月十八(1678年3月10日),鄭經派遣劉國軒率軍先攻下虎渡橋,切斷了漳州與泉州之間的聯絡。經過大約三個月的圍攻,鄭軍於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六月初十)攻陷了海澄。但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鄭軍在漳州和泉州一帶並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況陷入僵局。
同年,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寫信,再次提出了退守臺灣的條件,表示清朝願意讓鄭氏永遠佔據臺灣,無需剃髮、易衣冠,並可以像箕子之朝鮮、徐福之日本一樣保持一定的自治權。然而,同年十二月,清朝恢復了遷界令,從福州到詔安的沿海地區都被設立為要塞,並且築起了圍牆作為邊界,這嚴重影響了鄭氏的商業活動,使其無法再透過賄賂清朝將領進行交易。
經過多年的征戰,鄭氏的財政狀況已經十分緊張,軍隊也面臨著補給短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鄭經不得不放棄了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清朝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率軍進攻金門和廈門。鄭經派遣右武衛林陛督師抵抗,並得到劉國軒部隊的增援,但戰鬥並不順利。鄭經不得不率領諸將撤回臺灣。他的母親董夫人見到他後指責說:“七府連敗,二島亦喪,皆由汝無權略果斷,不能任人,致左右竊權,各樹其黨。”鄭經面對母親的責備,無言以對。
到了康熙十九年秋天八月,清朝的貝子賴塔再次致書鄭經,表示可以按照朝鮮的事例處理臺灣問題,即鄭氏不需要剃髮、登岸,只需稱臣入貢即可。鄭經回覆請求按照約定,同時要求保留海澄作為互市之地。然而,福建總督姚啟聖並未同意這一請求,使得和談再次陷入僵局。
最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鄭經在臺灣去世。
結語
鄭經的一生充滿了波折與挑戰,他是那個時代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不僅因為他是鄭成功的兒子,更因為他本人對臺灣乃至整個東亞海域的歷史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晚年的一些決策導致了不利的結果,但鄭經對臺灣的貢獻仍然值得我們銘記。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