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靳輔出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其家族原本來自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但由於其始祖在明朝初期以百戶的身份隨軍戍守遼陽,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因此一些記載也將靳輔視為遼陽人。他的家族背景並不顯赫,從始祖靳清開始,世代傳承著軍職,直到其父靳應選官至通政使司右參議,才稍有名氣。
靳輔自幼聰明好學,九歲時母親去世,他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嚴格遵守喪禮之規。順治六年(1649年),靳輔開始步入仕途,最初擔任筆帖式一職,兩年後進入了翰林院成為編修。在這一時期,他對於朝廷的典章制度已經相當熟悉。順治九年(1652年),他憑藉官學生的身份被授予國史館編修的職位,順治十五年(1658年)轉任內閣中書,不久便升任兵部員外郎。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他又升遷為兵部職方司郎中,在這個職位上,他繼續展現出卓越的才能。
康熙七年(1668年),靳輔被提拔為通政使司右通政,隨後在次年升任國史院學士,並擔任纂修《清世祖實錄》的副總裁官。這樣的職務安排充分體現了朝廷對他才能的認可。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十月,他又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侍郎,進一步彰顯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康熙十年(1671年),靳輔迎來了他仕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被任命為安徽巡撫。在這個職位上,他擔任了六年的地方軍政首腦。在這段時間裡,他以堅定的決心和務實的態度解決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他關注民生疾苦,重視農業生產,積極推行水利建設,有效緩解了當地的水患問題。此外,他還注重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積極推動地方的文化繁榮。這些舉措不僅穩定了地方秩序,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靳輔在安徽巡撫任內的表現,為他後來被委以治河重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總督河道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靳輔被任命為河道總督,官銜全稱為“總督河道提督軍務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這一年他已經四十五歲,從此到六十歲病逝,他一直致力於治理黃河、淮河和運河。靳輔上任之際,正值黃河、淮河氾濫成災之時。此前,康熙帝派遣工部尚書冀如錫親自勘察河工情況,冀如錫歸來報告稱,不僅河道年久失修,而且缺乏有效的治河人才。當時的河道總督王光裕計劃實施的幾項工程,由於資金和糧食短缺大多未能啟動,這表明他並不具備治河的能力。在這一背景下,康熙帝選擇了靳輔作為新的河道總督。
在靳輔上任之前,清廷九卿會議就討論過冀如錫等人提出的治河任務。根據他們的視察結果,急需修築堤壩,其中包括黃河南岸從白洋河到雲梯關、北岸從清河縣到雲梯關以及高家堰、周家橋、翟家壩、古溝等地的決口。此外,還需要加固其他潰壞和薄弱的堤防。需要疏浚的區域包括清口一帶的沙淤及大運河受黃河水流淤澱的部分。最緊迫的任務是堵築淮、揚兩岸的堤壩、清水潭的決口以及歸仁堤未完成的部分工程。
靳輔上任伊始,就有“八疏同日上之”的佳話,這足以體現他作為新任河道總督胸有成竹、雷厲風行的作風。這一事件發生在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677年8月17日)。從時間上看,靳輔三月得到任命,四月六日抵達宿遷上任(當時河道總督的駐地在山東濟寧),隨後開始了對河道的實地考察,歷時兩個月。能在一天之內連上八疏,完全是他親自調查河道並認真進行研究的結果。在給康熙帝的奏疏中,他提到:“不論紳士兵民以及工匠伕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虛心採擇,以期得當。”
不僅如此,靳輔從這次實際調查和訪問中確定了他治河的總方針,即“審其全域性,將河道運道為一體,徹首尾而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