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所找到的切入點,正是那句“與士大夫治天下”。
這句話之前在盛太祖的那個副本用過,現在,又用到了。
說來湊巧,這句話正是文君實說的。
這件事情就發生在王文川變法後不久的一次御前廷對中。
當時,新舊兩黨從國家大事討論到變法細節,最後又逐漸演變成了嘴炮互噴。而最終,那時一心支援新法的皇帝忍不了,下場了。
史料上的原文,是這樣記載的。
君實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
上曰: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
君實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這段對話其實很容易理解。
說到變法,文君實說,祖宗之法已經很完善了,沒必要改,改了就要失去人心。
皇帝就納悶了:改革法制,士大夫確實挺不高興的,畢竟損害了士大夫的利益;但百姓有什麼可不高興的?有什麼可失去人心的?
文君實說:皇帝是與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的,而不是與百姓一起治理天下的。
這番對話的結果,是文君實一個大招,把皇帝說得啞口無言。
當時,皇帝磕磕巴巴地說:“士大夫……也不全都是反對的吧?”
這種弱弱的反問絲毫沒有起到任何效果,也證明了,皇帝實際上是被文君實給唬住了。
可以說,文君實確實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把千百年來的大實話說出來了。
在那個年代的人看來,皇帝和士大夫,都是國家的統治階層。而百姓,是國家的被統治階層。皇帝想要維護自己的統治,那就得讓士大夫滿意,否則,這皇帝就統治不下去。
換言之,文君實說的“不須更張以失人心”,這裡的“人”,是特指士大夫階層。
至於百姓?
那都是被統治的牛羊,那能算人嗎?
既然他們不算人,可以隨便糊弄,而且怎麼割都是割,那就完全可以忽略掉。
只考慮皇帝和士大夫這兩方,變法要動士大夫的利益,當然會導致國家不穩固了。
實際上,不只是文君實,其他的大臣們,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想法。
而正是因為士大夫們有如此的共識,變法才幾乎不可能成功。畢竟這意味著,要與整個官僚集團為敵,而唯一能有點用的皇帝,在這一點上也很糊塗。
但就是這番對話,讓楚歌找到了突破口。
當時,皇帝確實被駁得啞口無言。
但這並不代表皇帝就接受了文君實的說法。
恰恰相反,皇帝反而因此而產生了憤懣之情,在未來的人生中,他開始絞盡腦汁地想著,如何才能讓自己不再這麼憋屈。
“元豐改制”恰恰說明了,皇帝的心中始終過不去這個坎。
其實,這才是一個正常人該有的反應。
誰能拒絕權力?
對於每一個皇帝而言,掌握絕對集中的權力都是他們的畢生追求。而對於大臣們來說,則是要千方百計地拒絕皇帝的要求,甚至要從皇帝手中摳出權力。
所以,皇帝只是暫時沒想到解決方法,不代表他不想改變這種現狀。
而楚歌現在要做的,就是給皇帝提供一種解決方法。
想到這裡,楚歌說道:“臣以為,官家非與士大夫治天下,而是用士大夫治天下。
“天下之事,決於官家。官家想做,若是士大夫支援,那便皆大歡喜;官家想做,若是士大夫不支援,那官家自然也可以換一批支援的人。
“士大夫代天子牧民,何嘗聽聞,士大夫替天子牧民?
“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