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5部分

絲綢織造中心,商賈雲集。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吳城始發展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工商大都會。據記載,當時城市人口逾百萬,向中央政fǔ繳納的糧稅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姑蘇繁華圖”即是當初繁榮的生動寫照。在此鼎盛時期,吳城遍佈商貿、金融、文化、科技人才,各類人才流入多、影響大,這一點從史料和現有遺存即可窺一斑。吳城歷史上不僅出現過象范仲淹、伍子胥、孫武、況鍾、顧炎武、范成大、唐寅、葉天士等一批政治、軍事、教育、文化、醫學奇才,而且造就了諸如干將、蒯祥、薄珏、孫雲球、徐正明等大批技術、經營、管理人才,眾多的人才有力推動著生產力的進步,推動著吳城經濟社會的繁榮。吳城在歷史上的人才地位還可以在科舉上得到反映,僅清代的114名狀元,江東得第一名狀元大多為吳城人。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海運的興起及東方的開埠,河運作用大大減弱,企業、資金及人才大量外流,吳城的經濟地位很快被取代,並逐漸演變淪落為蘇南消費型xiǎo城。

改革開放以來,吳城緊緊抓住兩次難得的機遇,努力發展經濟,促進了人才的回流,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第一次是鄉鎮企業發展機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極大地jī發了廣大群眾的積極xìng和創造力,他們依靠有限的農業積累千方百計地與東方、金寧等地開展橫向聯合,辦企業。橫向聯合的實質就是借用別人的技術和智力,當時僅從東方引進的“星期日工程師”就有成千上萬。人才的出現不但解決了技術、產品、管理問題,為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打下基礎,也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為部分農民跳出“一畝三分地”創業發展創造了條件。鄉鎮企業引進人才求發展,促進了農民富裕和農村繁榮,被南巡同志形象地稱為“異軍突起”。第二次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機遇。從90年代開始,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之後,吳城制訂並實施了外向帶動戰略,先後興辦了吳城工業園區、吳城新區、鹿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0個省級開發區,大規模引進國際資本進入。外資的大量進入,在更大範圍吸引了更多的層次更高的各類人才,從根本上扭轉了人才資源長期淨流出的局面,是經濟快速、良xìng發展的根本保證。

據統計,1978年以來吳城人才總量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長,其中“九五”以來年均增加2。48萬人,年均增幅達6。4%,明顯地進入人才流入高峰期。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吳城人才總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全國範圍內與同等城市相比有了一定的比較優勢。

蕭宸在會議上做出總結,認為目前吳城人才資源的優勢xìng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同口徑的統計可以看出,吳城規模以上工業勞動生產率已從1998年的4。3萬元/人,提高到2001年的大約7。5萬元/人(沒到年底,統計資料沒出來,這是估計值,以下同此),年均增加21%,比金寧、梁溪高出1萬元/人。持續的人才增量優勢提高了勞動力整體質量,增大了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強有力地拉動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

第二,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大量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人才進入吳城,為新興產業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隨著外資企業的進入,帶入了為數眾多的境外管理和技術高層次人才。據瞭解,1998年以來在吳境外人員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2001年其總量達1。2萬人,辦理就業證的就有5417人,佔全省的60%。如今電子資訊、機械製造都佔工業經濟的兩成以上,新興主導產業比重較90年代初上升了50個百分點。到2001年,吳城三次產業比重已調整為5。2:56。8:38。0,較“八五”未農業下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