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多看一會兒小說,兩眼就怠工,鉛字就模糊起來,只好掩卷作罷。但這位朋友的話,使我想起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想起那位博士到牲口市買驢寫文書的故事。
老作家施蟄存說了,大意是,現在的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他老人家只消二十萬字就解決問題。話說得有些傷眾,但我相信他能辦到。這位在三十年代就玩現代派的老先生,既然敢端起槍來,肯定是彈無虛發的。
但我倒不是嫌長,好小說你是惟恐很快讀完的。只是看了半天又半天,找不到那條驢,那才痛苦,所以,小說無論長短,你得給我們拉出一條活蹦亂跳的小毛驢,庶幾不辜負我那可憐的視力了。
驢啊,驢啊,拜託你,快一點出來吧!
得意與忘形(1)
公元四世紀末,少數民族拓跋氏的北魏政權在北方崛起。
鮮卑族的拓跋氏這一支,好戰尚武,以騎掠剽劫為生,曠居漠北,封閉阻隔,愚昧落後,拒絕開化。因此,其野蠻程度也甚於其他邊外民族。他們對於漢文化,採取絕對的排斥態度;並且頑固地堅持舊習俗不變,甚至到了很晚的時期,才禁止同姓通婚。所以,越遠離文明的人,也就越害怕文明,有機會摧毀文明時,也就越是殘忍,必然要把體現文明精神的一切,視作燒殺搶掠破壞毀滅的物件。
歷史上不時出現的文明倒退,就是這樣產生的。歐洲十字軍的東征鐵蹄,將埃及、拜占庭文明消滅殆盡;汪達爾人從西西里殺來,輝煌的羅馬文明便毀於一旦。同樣,中國的每一次劫難,也都發生在外來的低文明的少數民族政權,和無文化的農民革命政權,進行野蠻和半野蠻的統治時期。回顧“文革”十年,以破“四舊”為名,進行打砸搶者,一大半是無知的紅衛兵;提倡讀書無用論,知識越多越反動論,殘酷折磨知識分子者,都是些文化低下的造反派。撇開特定的政治條件,與這些人肆虐文明、摧殘文化的野蠻心理是分不開的。
像羯族的石勒,氐族的苻堅,由於長期統領部落,居遊在漢民族的邊境內外,雖然不斷騷擾中原,但由此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和感化也就相對多些,並由此產生出對於高階文化的親和性和企慕性,所以,他們更追求民族的文明進步,甚至禁止穿胡服、用胡語,努力融入中華文化。拓跋氏則不同,胡服騎射,遊掠虜獲,許多陋習,迄無變化,抱殘守缺,恐懼文明。
民族如此,具體到一個人,甚至一位作家,也是如此。
在這些人的頭腦裡,對於接踵而來的現代文明,時代進展,新鮮事物,生活變化,由於來不及適應,便產生所謂的“拒絕投降”的怨尤情緒。有的作家發思古之幽情,留戀昨天那其實一點也不愉快的貧窮生活,好像春節到了,才供應一把炒花生,倒是最公平的黃金時代,於是像古人懷念葛天氏之民的原始歲月,將滿目瘡痍的昨天,塗上烏托邦的理想色彩,以阿Q式的精神來對抗現實。這和遠古時期的拓跋氏,把同姓能婚、翁媳同廬、奴役制度、擄掠人口,視作正常現象甚至還引以為榮一樣,完全因為變革而打亂了秩序,使他失去了往日的被尊崇的殊榮,也缺乏與新生代在同一起跑線上衝刺的力量,才對新時代帶來的文明變化,像面對洪水猛獸似的畏忌。
因此,野蠻落後而頑固保守的拓跋氏,憑藉武力,統治中原,必定忌恨文明。作為戰勝者,就要進行殘酷的報復。文化上的差異,也形成可怕的壓迫。弱的劣勢文化,便要凌駕於強的優勢文化之上,這就是中國文化史上時常出現空白的由來。拓跋氏以人數不多、文化低下的遊牧民族,統治人多地廣文化較高的漢族地區,不得不使用漢族的官吏、士族和文化人,但又十分忌畏這些文化教養高於他們的被統治者。於是,猜疑忌畏,動輒問罪,大張撻伐,殃及無辜,便成為文化低下的主子們的發洩肆虐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