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部分

完全不具備科學上的合理性。但展示了工業革命早期的技術之美。

《失去孩子的城市》裡,人腦儲存在木製外殼的早期裝置裡,眼睛是老式照相機,耳機是老式留聲機。整個背景是一個三十年代,甚至十九世紀的工業海港城市。而《天空上校明日世界》中那個“1939年的世界”,充滿了鋼鐵機器人、巨型飛艇、螺旋槳飛機、舊式的無線電發報機,烏雲一般的空中機場,V——2式的火箭。全片沒有任何與晶片、計算機有關的現代電子裝置。它根本不是真實的1939年,而是那以前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凡爾納時代人們對“1939年”的夢想。影片中的技術在現實中大多沒有可行性。它的宗旨就是要把工業化時代的技術美學張揚到極點。

實際上,工業時代的美在現實也是存在的。前幾年,瀋陽市中心區一家大型工廠外遷,某政協委員就提交了提案,希望保留工廠的巨型煙囪作為紀念品。他的理由是,煙囪在今天是落伍的,而在那時,則是工業化的象徵,是振奮人心的建築。天津站外面,樹立著城市雕像——世紀鐘,那是一個由齒輪組成的黑色金屬像,象徵著天津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的輝煌。那種黑乎乎的機械美,生活在電子時代的年輕人很難體驗了。當然,世界各國都有收集老爺車、留聲機的愛好者。這些技術產品比手工業時代的古玩年輕得多。但它們能夠成為收藏品,肯定是有某種美的成份包含在其中。

其實,不僅是科幻片,在美國其它型別電影裡,將技術產品作為“陳設道具”和“隨身道具”也是很普遍的。飛機、輪船、工廠、現代建築,直至工業時代的象徵“泰坦尼克號”,只有在美國電影裡才有最靠近中心地位的展示。在《不可能的任務》中,英法海底隧道成為打鬥戲的背景,在《偷天陷井》中,馬來西亞石油公司大廈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些都是技術產物在電影中被運用的例子。

技術產品出現在影片裡,絕不僅僅表現道具的價值,導演也絕不僅僅懂得它們的操作原理就可以。將這些工業裝置和技術產品表現在畫面裡,如何取景、構圖、怎麼拍出它們的美與醜,這是美國電影人經常要作的幕後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然要挖掘蘊含在科學技術中的美。這就給科幻美學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泰坦尼克”號在現實中是一條蒸汽驅動的郵船,在電影裡則是一個展示技術美的工具,是人類那個時代受挫的技術雄心的象徵。它在影片中僅僅是個鋼鐵道具嗎?

別國電影不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壩,世界上第一條商業磁懸浮線路,許多現代化建築,以及許許多多世界領先的科技應用。有沒有中國電影人把它們拍入自己的作品呢?他們能否從它們身上看出美?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九章:科幻影視的編劇藝術(1)

九章前言

第一節:科幻小說的改編

第二節:原創科幻影視

九章前言回第九章

在羅恩哈伯德的暢銷科幻《地球殺場》中,人類文明被外星人摧毀。一千年後,一個外星人礦主想把退化為原始人的殘存地球人訓練成合格礦工。他用資訊注入法,透過電腦給後者的大腦注入科學知識。小說原創中,作者直接描寫了人腦和電腦的並聯。而在電影裡,改為電腦向人的眼睛注入大量全息光線符號。

這個例子便體現了影視和小說的本質不同:影視作品必須儘可能用畫面來表現不可見的過程。所以,儘管同屬科幻,在視覺元素這個根本問題上,小說與電影還有著完全不同的考慮。而這正是科幻電影編劇要注意的問題。

在科幻小說的改編,我們討論一下如何改編現有的科幻佳作。中國科幻幾十年裡積累了大量原創素材。選擇哪些、怎麼改編,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原創科幻影視裡,我們分析一下影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