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奧運會的贊助權,成為奧運歷史上第一個網際網路公司贊助商。
與喜好打高爾夫球的雅虎創始人楊致遠不同,44歲的張朝陽如今依然過問搜狐每日的運營狀況。
“網際網路就像攀巖,要麼就是攀上去了,要麼就是掉下去了,不像房地產等其他行業可以爬斜坡”,他說。“所以網際網路公司的失敗率很高,小網站很難活,你必須在大網站醒過來之前迅速做大。大網站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最終勝利的唯一法寶就是創新。”
李衛濤/文
小村莊孕育高新技術產業的騰飛(1)
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興起自北京郊區的一個小村子。這裡不僅誕生了聯想、四通和新浪等中國頂尖高新科技企業,還培養了柳傳志、段永基和王志東等第一代中國高科技精英。
大約在一個世紀以前,中關村是一個只有37家農戶的寧靜小村子。到20世紀50年代後,幾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先後進駐這裡。現在,位於北京西北的這個“小村子”已經是高科技企業、風險投資家和專業研究機構的聚集地。中關村也已被大家公認為中國的矽谷和中國高新科技產業的先鋒。
成長
2007年年初,出身於記者、有十幾年高新產業報道經歷的凌志軍推出了《中國的新革命——1980—2006年,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一書。此書以中關村科技園區這個改革開放的實驗基地為藍本,以中國企業成長的歷史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為切入點,解讀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程序。
在書的前言中說,“中國的第一個高新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把無形知識變為有形金錢的試驗田”。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知識分子應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工作,遠離商業圈子和商業活動。但是,改革開放之後,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發現科研和經濟關係緊密。沒有錢就無法從事科研工作,而科技成果產業化可以幫助他們掙到錢,從事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前研究員陳春先是第一個將科研與商業結合的中國新知識分子。改革開放後,陳和他的同事們是第一批由國家派往美國考察的科學家。受到矽谷的啟發,陳決定要在中國建立一個類似的科技輻射區,探索創立一個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工業產品並贏利的有效機制。
不論是對中關村還是對中國高科技產業,1980年10月23日都是一個里程碑:在這一天,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誕生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高新技術公司。
現任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的戴衛說,“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服務部只是高新技術公司的一個雛形,但是它成為科技與商業結合的一個嘗試,並在80年代引起了關於科研與商業之間關係的熱烈討論”。
從1980年到1984年,一些研究機構中膽大的技術人員開始試水中關村,其中包括當時供職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的柳傳志。後來,柳傳志成為中國最大的一家跨國計算機企業聯想集團的奠基人。
1984年,聯想起家於一個僅20平方米的破舊辦公室,房間裡並無電腦。啟動資金是來自柳傳志原來所在研究所的20萬元。包括柳在內的員工共有11人,平均年齡超過了40歲。
與聯想同步起飛的還有40餘家小型高科技公司,其後“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開始初具規模,形形色色的小販出售由這些小科技公司生產的各種電子零件和產品。在這條街上,新興高科技與鄉野小販、簡陋攤位、混亂環境及超低價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這樣鮮明的對照也讓這條街遠近聞名。
198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