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從經濟規模上,區內貿易將達到萬億美元,僅次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

2002年,自由貿易區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當時這一名詞對於許多中國的政府官員而言都相當陌生。轉眼之間6年過去了,自由貿易區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時髦的名詞。2007年,它第一次被中國國家領導人作為“經濟戰略”提出來。這樣的轉變是很多人當初都沒有想到的。

什麼是自由貿易區呢?它是一個由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組成的組織,他們彼此之間在一系列經濟問題上達成協議,比如消除或者降低關稅,提高智慧財產權管理,放寬投資等等。

在全球範圍內,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於1980年提出來的。1992年8月,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商議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區。

在過去的10年裡,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捲入到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浪潮中。到2007年11月,有197個區域貿易專案透過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審批,這其中絕大多數是以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出現的,而這絕大多數中的80%又是在過去的10年中籤訂的。

但是在亞洲,尤其是東亞,例如中國、韓國和日本,自由貿易區的概念興起得很晚。直到2000年東亞地區才有自由貿易區協定簽訂。中國對於自由貿易區的認識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90年代,為了更好地參與到世界經濟的變化中,中國開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考慮發展區域經濟。

2000年11月,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在新加坡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東盟領導人論壇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他的提議得到了所有參會領導人的歡迎和認可。

在這一提議之前,也就是在2000年10月,東盟剛剛和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簽訂了《更緊密經濟關係協定》。剛剛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創,東盟希望透過這樣的協議為其與兩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打通道路,並幫助其提高在世界上的經濟實力,用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相抗衡。

東盟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中國當時正處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關鍵時刻,而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傳聞說一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競爭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將會有很多的國際資本從其他地方——比如東盟——轉移到中國,而中國的商品也會大量地出口到東盟。

“當時自由貿易區的提議就是想消除他們的顧慮,也想借此告訴他們,東盟可以和中國共同分享中國改革開放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好處和便利”,時任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現任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接受《財經》雜誌記者的採訪時這樣說。

提議一經提出,中國政府立即指定當時的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展開關於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於2000年年底開始,2001年10月結束,結果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有益的,中國和東盟的出口都會因此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在2002年《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之後,雙方展開了關於自由貿易區的談判。經過多輪談判,2004年11月,雙方終於在寮國簽署了中國—東盟《貨物貿易協定》。

《貨物貿易協定》的成功簽署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有戰略意義的,因為無論對於中國還是對於東盟,它都是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

在很多人看來,這個協定的簽署是很順利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東盟十國的經濟水平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中國在同他們談判並達成協議的時候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龍永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