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世家大臣都起了兔死狐悲之心,知道自己現在麾下完全能撐得起場面的治政人才還非常缺乏,那些從中央大學堂畢業的呂布門生至少還要十年才能成長為一方大員,自己在未來十年內還要倚重這些清廉的世家大臣,便決定還是寬恕那些未曾貪腐的世家子弟,但也不能太過便宜那些世家。
呂布跟田豐、沮授等在場謀士商議一下,博學多識的田豐想到一個完美的辦法,悄悄告訴了呂布。
呂布聽後大喜。連忙上前奏道:“臣想起,汝南袁氏和陳郡袁氏原是一家,到袁良二子袁昌和袁璋時分為兩支。袁昌一支即為汝南袁氏的源頭,袁璋一支即為陳郡袁氏之源。汝南袁氏貴寵於世,富奢甚。不與他公族同,然袁紹、袁術若敗,汝南袁家必然湮沒無聞。反觀陳郡袁氏門風比較謙恭清素,不求過分顯達,也不聚斂財富,必無傾覆之憂。
微臣以為,為了以表吾皇之聖明仁慈寬厚,不妨寬恕那些未曾貪腐的世家子弟。可讓他們效仿陳郡袁氏另立門戶,與之前的貪腐家族脫離關係,劃清界限,但同時亦可以保持先祖清名,如此也就不必再限制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比例了。”
呂布這個辦法在此時也算是很好的折中辦法,天子劉辯有了臺階可下,那些世家也有了保全的希望。雖然按照呂布的辦法,他們偌大的家族要四分五裂,再也沒有以前的氣勢,可這樣也比除名抄家要好啊。
太師蔡邕聽到呂布說出這個從根子上削弱世家的辦法,最通曆史的他不禁長嘆一聲道:“當年主父偃獻策給武帝用推恩令來削藩。現在有呂布獻策給今上用分家令來削弱世家。”
呂布這個辦法,跟當年漢武帝削藩使用的推恩令有異曲同工之妙。
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因為削藩不利鬱鬱而終,漢武帝劉徹牢記父親的教訓。在當時藩國,藩王去世後,嫡長子作為繼承人繼承他父親的所有領土和權勢,其他孩子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漢武帝的親信主父偃提出了一個新政策,內容是經過報請皇帝同意,諸侯王可以把自己封地的領土,劃分為若干部分,封立他的子弟為侯。這些侯國的名分要由中央確定,而侯國的領土來自於原來的諸侯王國。這些侯國一旦確立,就不再隸屬於原來的王國所有,而轉屬附近的郡,也就是說改屬中央直轄領導。起名為推恩令,就是把皇帝的恩澤推廣開來,在這樣一個好聽的名義下,各藩王名義上沒有任何損失,但卻使他們的絕對領土很快由大變小,從根本上解決了一股獨大的問題。
呂布將推恩令的方法用在削除世家大族上面,亦是像打蛇打中七寸一樣,呂布本來也想把這個方法命名為推恩令,但他知道那些世家大族都熟知前朝的事情,搞推恩令明擺著是為了削弱他們世家的實力,呂布便乾脆不提推恩令的事情。
蔡邕顧及呂布是自己女婿,也知道世家做大對朝廷的長治久安並無益處,所以他思慮再三,沒有把呂布獻出的分家令的嚴重後果講給其他的世家大臣。
那些世家大臣被天子劉辯剛才說得家族裡有三分之一害群之馬就吵架滅門給嚇住了,當他們聽說可以分家避禍,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這樣一來,冀州、幷州、幽州、青州、司州、涼州、豫州這七州的一百多個大世家和四百多箇中等世家一下子分成了四五千個小世家,而那些小世家一旦分家後便成了單門獨戶的小地主,對呂布的威脅直線降低。
雖然那些清廉的世家子弟可以從他們貪腐的家族裡另立門戶,但為了防止他們重聚起來,他們都不能再在原來家族的周圍立足,而是要去朔州、幽州、涼州等人煙稀少的地方或距離他們本家千里之外的其他州郡重建家業,他們能夠帶走的資財也只是足夠他們另立門戶而已,原來那個貪腐家族的大部分資財全部被抄沒,一半進入戶部國庫,一半進入中央軍的中央錢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