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是1895年3月4日,收復東北戰役的第二個階段的開始,下午,三十六門克虜伯75毫米火炮運抵日軍高地,戰爭即將再次開始!
184 奇怪的炮兵命令
下午三點,定武軍左協兩千餘名步兵,會同兩營的炮兵,向日軍的兩座高地進發。
日軍的偵察兵發現了清軍的動作,隨即進行了彙報,日軍中隊長心想:“清軍的統帥林遠不是死了嗎?怎麼又來進攻了?”
儘管清軍的兵力佔優,可日軍的心中並沒有驚慌,因為此時遼河還在結冰,遼河東岸駐守的日軍可以隨時進行支援,他沒想到的是,林遠的打算卻是:在日軍援兵到達之前,就奪下兩座高地,全殲日軍的守軍。
日軍在高地上修築了火炮陣地,在陣地之後挖了山洞,在山洞中囤積了大量的專門對付步兵的榴霰彈,日軍的火炮採用了簡易的彈性炮架,故此火炮的射速能夠達到每分鐘十發,這樣的火力足夠對進攻的清軍造成重大殺傷。
定武軍的炮兵營,每個營下轄三個隊,每隊有炮六門,隊下面有排,一個排操作著一門火炮,三十六門火炮在林遠的統一指揮下,成兩路縱隊,推進到距離日軍高地一千五百米左右的地方,在這裡,工兵營已經提前挖好了炮兵工事,林遠下達命令:展開戰鬥隊形!
那個時代沒有自行火炮,火炮又極為沉重,不可能由人扛著或者是拉著,只能把火炮放在炮車上,再用牲口拉著行軍,一般都會用馬,因為牛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要是地形崎嶇,可以把火炮分解成幾個部分,用的時候再組裝起來。別小看這個炮車,就是這個東西清廷的工廠也無法生產,必須從外國買,而且造價不菲,一輛炮車的造價大致是一門火炮造價的一半。
因為這個炮車上必須有減震的裝置,因為路面不可能十分平整,難免有坑坑窪窪的地方,再加上是牲口拉車,所以振動就會很大,這些振動將會對火炮的零件產生影響,造成打不準,故障多等等一系列不良的影響。
林遠早就知道清廷的技術落後,可很多時候,親身體驗過和沒體驗過的差別是很大的,真到了這個環境裡,還是大吃了一驚,沒想到看似簡單的炮車都要從外國購買!
這個時代,無線電臺還處在起步的初級階段,所以清軍很少裝備,部隊的通訊指揮廣泛依靠鼓,鑼,訊號燈等等,當然最可靠的東西還是人的喉嚨。炮兵營的排長看到了林遠的傳令兵用訊號燈發出的訊號,立刻傳達了下去。
由於炮兵營大量使用戰馬,所以每個排都配備著四名馬兵,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負責馬匹的,他們把馬停了下來,炮車和馬是透過車前面的直木連線的,這個直木被稱為“轅”,成語“南轅北轍”裡的“轅”就是這個東西,定武軍的炮車都是雙轅車,透過繩子固定在馬鞍和肚帶上,這樣馬在行進過程中就是用腰力拉動炮車。
馬兵跳下馬,解開了固定轅的繩索,“喔喔喔”“吁吁籲”地把馬從轅裡趕出來,還有三匹馬車拉著火炮需要使用的彈藥,那些馬兵也把馬趕了出來,為了不讓火炮的巨大轟鳴聲嚇到它們,他們會把馬統一趕到距離炮兵陣地幾十米遠的地方。
接下來,彈藥兵和觀測兵,計算兵和炮手一起把火炮推進了發射工事,一起把駐鋤展開,這個時候就可以裝填彈藥射擊了,不過林遠並沒有下達射擊目標,所以他們也就沒有動作,只是向炮營的管帶發出了射擊準備完畢的訊號。
炮營的管帶隨即向林遠發出了準備完畢的訊號,接下來就要林遠指示射擊目標了,炮兵們並沒有等太久,因為林遠的傳令兵已經把目標的位置報告了過來。
令炮兵營的官兵吃驚的是:林遠指示的目標,竟然是日軍工事的上方几十米的位置!
觀測兵和計算兵立刻行動起來,一臺臺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