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伊斯蘭教”。
啥叫“重大事務”?這個細節可很重要,這個事情嘛,唐寧交給馬克思、恩格斯兩人主導與英國政府磋商,這兩位可興奮了,將來在印度謀一份差事,說不定可以實行一定程度的公有制。
對於全面收購東印度公司,唐寧還是感到頗為不舒服的,這好像是第一次做賠本兒買賣。不過,這個事情對普魯士王國來說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靠,這一下還敢笑話盧森堡小國寡民,大公說不定要主政印度了,與盧森堡大公開戰,就相當於跟印度開戰,你普魯士有2000萬人是吧,咱印度有3億……
再說了,要跟印度幹仗,說不得東印度公司那數萬的英軍得上陣,女王還是印度的元首,打來打去,英國死了那麼多人,估計國會將推動大英帝國參戰,那普魯士就懸了。俾斯麥最喜歡玩平衡,希望左右逢源,東邊俄國、西邊法蘭西、北邊不列顛,都不要干涉德意志的統一,否則將極為艱難。威廉四世再傻也感到盧森堡大公權勢日盛,跟大公作對實在是下下策,不由得相當鬱悶。
小摩根跟茜茜是同年的,還不到二十歲,在這一次全面收購東印度公司的交易中發揮了相當出色的才華,進退有據,終於跟羅斯柴爾德、蘇格蘭銀行家集團達成協議,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有大巨頭們的支援,小散戶的支援,羅林森、史密斯等股東的支援,政府裡又有內閣級人物印度控制委員會主席伍德的支援,巴麥尊首相併不太反感溫莎大公入主印度,黑森獵兵團的忠誠度和戰鬥力在平叛當中又表現出色,局勢似乎日趨明朗。
西鄉隆盛的薩摩僱傭兵一直與普魯士大軍遠遠對峙,僅發生了少量的交火,發現了普魯士人全是後裝膛線槍,跟原來情報的不符,還以為300人能封鎖對方2500人呢,他迅速調整策略,1000名士兵集中在一起,自保可以,要照原計劃消滅對方共一萬多大軍,恐怕相當困難,幸好普魯士國王一直在觀望印度的局勢,連宣戰都還沒有正式宣佈,雙方還有迴旋餘地。
唐寧也批准了西鄉的防守姿態,他還得收拾印度的殘局,這事兒沒有一年半載恐怕搞不定,還是做出一點經濟制裁的姿態,開始大規模減少工業產品往普魯士的出口。對普魯士打擊最嚴重的就是鋼材和鋁材價格暴漲,對普魯士的重工業影響很大。普魯士政府去質問克虜伯,你不是已經掌握了鍊鋼技術了嗎?為什麼我們普魯士的鋼價會比周邊的法國、比利時、荷蘭貴那麼多?
克虜伯的人對政府說:“確定要跟盧森堡大公決裂了嗎?這樣我們可以不理會原來達成的協議,擴大生產規模。否則我們會違約的,在我**隊沒有撤出盧森堡之前,所有的生產都是由大公來定的。”
當法蘭西被經濟制裁的時候,普魯士的經濟發展資料明顯好過這個最主要的工業鄰國,當時普魯士政府眉花眼笑,現在風水輪流轉,到普魯士“享受”這種待遇了,國王再一次鬱悶。決裂呢?還是不決裂呢?這是個痛苦的問題。
俾斯麥對國王說,克虜伯與唐寧的技術交換協議是他牽頭的,如果普魯士不撤出盧森堡,那相當於他俾斯麥欺騙了溫莎大公,如此不義之名,我也幹不下去了,只能“告老還鄉”。
印度現在的局勢大部分是因為英國政府派出去的達爾豪西總督玩壞的,這相當於政府的過失,現在,東印度公司要藉此重整權力結構,收回最高行政權,也算說得過去,將來的印度會成為一個自主權比較大的殖民地,但仍然在大英帝國的版圖之內,國會開始辯論了。
辯論的焦點在於宗教問題,各議員和勢力還是傾向於基督教新教的主導地位,以恩格斯為首的工黨則是無神論一派,雙方的觀點對立得非常激烈。恩格斯諷刺基督教,按它的教義,印度這三億異教徒死後全都得下地獄,多麼可怕,把這個“真相”告訴印度人咱們還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