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0部分

刻,一切事體畢了,聖母皇太后方才起駕。

到了天津城,太后東巡的隊伍,北門入,東門出。

天津城共有東、南、西、北四門,城樓上各有一塊匾額。東曰“鎮東”,匾額曰“東連滄海”;南曰“定南”,匾額曰“南達江淮”;西曰“安西”,匾額曰“西引太行”;北曰“拱北”,匾額曰“北拱神京”。

本來,按照最經濟的路線,太后的鑾駕,應該自北門即“拱北門”入,南門即“定南門”出,然後折而向東。結果接見崇厚的時候,他說天津城的東門名“鎮東”,又叫“東連滄海”,非常契合太后“東巡狩”和“閱兵”之意——“閱兵”,還包括到海邊檢閱海軍嘛。所以,崇厚建議,若由東門即“鎮東門”出,暗合“東觀滄海”之意,此行必大旺也。

“旺氣”神馬的,是聖母皇太后最喜愛的東東了。但她知道,關卓凡對這些講究,一向都甚不以為然;而且,臨時更改行軍路線,更是領軍者非常討厭的事情,因此沉吟不語。不過,有意無意的,眼風卻朝著“帶班覲見”的關卓方這邊,輕輕地掃了過來。

如果關卓凡扮看不見,慈禧也就罷了。沒想到關卓凡躬身說道:“啟稟太后,崇厚所奏甚有道理,請太后俯允。”

慈禧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崇厚這個建議,就算透過了。

崇厚自然頗為得意。不過,跪在地上的他,可沒有看見黃幔之後的聖母皇太后,把臉微微扭向關貝勒,眼波流轉,笑靨如花。

*

第六十四章 浮樑馳渡

於是,太后東巡的隊伍,“拱北門”入,“拱衛神京”;“鎮東門”出,“東連滄海”。

天津地方,對待這支隊伍的姿態,遠比北京來得要高。在北京,一出午門,除了關防,路上就沒有其他的花樣了,熱鬧是老百姓自發的。但天津城,“拱北門”到“定南門”,以及“拱北門”到“鎮東門”,兩條路線上,沿途都設了一座座高大的扎花彩坊,加在一起,總計有三十六座。

天津城的中心,是一座鼓樓。鼓樓亦有東、西、南、北四門,和“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四城門遙遙呼應。兩條路線,就在鼓樓分道,“拱北門”至鼓樓,鼓樓至“定南門”,鼓樓至“鎮東門”,各設十二座扎花彩坊。這樣,不論太后鑾駕走哪條路線,沿途都有花坊迎駕。

可見,崇厚建議太后改道,不是臨時起意,天津地方早就做足了工夫。只是,不論太后的鑾駕怎麼走,必然有十二座扎花彩坊派不上用場了。

不過,崇厚說,“我聖母皇太后輕輿減從”,“加意簡省”,之前上諭中亦有“厪慮使費過鉅,滋擾地方”之語,和“敕罷鑾儀故事”的要求,所以,這三十六座扎花彩坊,不出公數,全由他自己“報效”。天津地方做為,並不失慈聖“與民休息”之“至意”。

呃,這個話,姑且聽之吧。

東巡隊伍行經的街道兩邊,觀者如堵;無論商家還是住家,都在門口擺放香案,焚香醴酒,“虔誠示敬”。

這裡面,固然有官府事先的安排佈置,但老百姓也是非常樂意配合的。

天津是軒軍的大本營,可一來,軒軍的駐地在青縣馬廠至塘沽新城之間,比較偏僻。二來,軒軍實行全封閉管理,不到週末,不許出營;出營,行止亦有異常嚴格的規範。所以,普通天津人平時是難得見到軒軍的蹤跡的。

一支數萬大軍駐紮境內,對地方沒有任何滋擾的情事,風紀好到接近“隱形”的地步,這是天津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天津人早已將這支傳奇的部隊視為自己的“子弟兵”。可是,這支“子弟兵”到底是何形狀,卻只能想象。無數傳說,千奇百怪,莫衷一是。如今,有了一個親眼目睹“子弟兵”的機會,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