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無論如何,海禁是一種最消極的防禦政策,飲鴆止渴。只好是短期行為。可是,明朝的海禁,雖然反反覆覆,時馳時緊,但總的來說,還是“祖制”和“國策”。正是起於朱元璋,中國才真正開始“內視”,數百年以降,愈來愈看不清、看不見世界浩浩湯湯的潮流。
這,是不爭的事實。
“洪武之後呢?”慈禧問,“一直是這個樣子麼?”
“回太后,”關卓凡說,“洪武之後,永樂朝不僅‘一遵洪武事例禁治’,且變本加厲,敕令民間海船皆須改為平頭船——太后,平頭船不能遠洋航行,這是釜底抽薪的法子,厲害不過!所以臣謂之‘變本加厲’。”
慈禧有點兒奇怪了:“可是,三寶太監不就是永樂朝的事兒嗎?”
“回太后,”關卓凡說,“所謂海禁,是禁民間下海,不是禁朝廷和官府的。”
“啊,我明白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關卓凡笑了:“太后聖明。”
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永樂以後,時緊時鬆,到了嘉靖朝,再次嚴申海禁,甚至‘查海船但雙桅者即捕之,所載雖非番物,以番物論,具發戍邊衛’。”
慈禧微微皺眉,說道:“可是有些過分了,這不是冤枉人麼?”
關卓凡說道:“太后慈心憫然,可是,在當時的朝廷眼裡,這不算什麼冤枉。雙桅海船屬‘違式海船’,本就是不該造出來的——後來,更到了‘一切違禁大船,悉數焚燬’的地步。”
慈禧點了點頭,說道:“我明白了,雙桅船可以走遠洋,禁雙桅船,和永樂朝敕令改海船為平頭船,道理是一樣的。”
“太后聖明。”
頓了一頓,關卓凡說道:“海禁雖嚴,可是,禁不勝禁!有明一代,真正禁乾淨了的,只有永樂一朝,永樂以下,禁令愈嚴,販私愈興,海盜愈多!”
“這是為了什麼呢?”
“太后一想就明白了:沿海人多地少,單靠耕種是過不了日子的,瀕海民眾,本來就靠海吃海,你不許他下海,他難道白白坐在家裡,袖起手來餓肚子?自然鋌而走險,安分些的,偷偷販私,強悍些的,索性就做了海盜,更多的是亦私亦盜,分不開來的。”
慈禧面色鄭重:“這可是逼良為……”
那個“娼”字,身為女人,畢竟說不出口,打住了。
想了一想,又問道:“那麼,永樂朝又為什麼能夠禁得乾淨呢?”
關卓凡說道:“那是有一個三寶太監的緣故。太后想想,鄭和寶船,那是多大的一支船隊?什麼生意都給他們包圓兒了,一時半會兒的,外番也不必和中國其他的商人做生意了。再說,鄭和船隊威行海上,滅國如拾芥子,進出南洋如泛內湖,什麼海盜、私販,都嚇得不敢露頭了。”
慈禧悠悠地嘆了口氣,說道:“三寶太監的船隊,能夠不撤就好了。”
關卓凡微微搖首:“長將以往,國家財政,哪裡吃得住勁兒?”
慈禧點點頭,說道:“這個道理我懂——我就是白感嘆一下。”
“是,太后聖明。”
頓了一頓,繼續說道:“到了隆慶朝,朝廷實在頂不住了——禁來禁去,啥也沒禁住,反而損失了無數關稅銀子!於是勉強開禁——當然,口子並不大,而且,一邊兒開禁,一邊兒又不斷重申禁令,總之是左右為難——”
關卓凡笑了一笑,說道:“拿洋人的說法,就是‘精神分裂’。”
慈禧微微皺眉,仔細想了一想,也笑了:“這個譬喻,可夠損的,不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