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現在,似乎……也稍稍遠了一點兒。”
你能存著這個念想,並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很好了。我也不是要談一次話,就把你整個人的想法都扭轉了過來。
“太后說的是,”關卓凡微微一笑,“那麼,咱們把話頭拉回到實實在在的‘疆土’上好了。”
“臣方才說,咱們中國,早就有人,以為‘天下早定’,再無多餘的疆土可拓,甚至,再也不用往外邊兒看了,只盯著國內就好了——嘿嘿,外邊就那麼幾個藩屬,有什麼好看的?這個情形,非自本朝始——嗯,前明剛剛開國不久,就開始這麼做了。”
*
(右肩還疼著,本章的字數少了點兒,見諒)
*(未完待續。)
第七十五章 以海為疆,以島為土
“洪武四年,”關卓凡說,“也就是前明開國的第四年,明太祖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則人有惑利而陷於刑憲矣’,下詔敕諭大都督府禁海,‘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有犯者如律’。”
頓了一頓,關卓凡說道:“說到這個‘律’,臣請太后聽一段《大明律》。”
輕輕咳了一下,說道:“‘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段匹絹、絲綿私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擔馱載之人,減一等。貨物船車,併入官,於內以十等分率,三分付告人充賞,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
慈禧微微皺眉,說道:“夠狠的啊。”
關卓凡一笑,說道:“還沒完——這些只是對付人犯的,下邊兒還有別的——‘因而走洩事情者,斬。其拘該官司,及把守之人,通同夾帶,或知而故縱者,與犯人同罪。失覺察者,減三等,罪只杖一百,軍兵又減一等。’”
“嘿……”
頓了一頓,慈禧說道:“你的記心……可夠好的呀。”
“謝太后獎諭。”關卓凡微微一笑,“彼時,歐洲人尚未涉足南洋,如果沒有這個禁海令,只要咱們中國願意,南洋好大的一片天地,都是可以拿了過來的——說什麼無疆可開,無土可拓,海不是疆?島不是土?英國人天下至強,不就是起自蕞爾三島,縱橫萬里海疆,最終制霸萬國?”
慈禧覺得自己的心跳快了起來。
海也是疆,島也是土!
似乎,一個新的世界,正在向她緩緩開啟了大門——半開半掩,門那邊的光景,模模糊糊,還看不大清楚,但。已足夠令人心動。
其實,關卓凡曉得,自己對朱元璋海禁政策的評價,並不十分公平。
朱元璋禁海。並非因為“天下早定”,再無壯志雄心,一心關起門來過日子;剛好相反,彼時最多隻能說“天下初定”,麻煩還多著呢。北有蒙元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復國”;南有方國珍、張士誠殘部盤踞沿海島嶼,內連奸黨,外結倭寇,伺機捲土重來。朱元璋禁海的重要考量之一,就是把方、張餘部,擋在國門之外,以便專心北事蒙元。
還有,關卓凡認為,以明初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經濟上。中國根本沒有將南洋納入疆域的足夠動力,硬要這麼幹的話,投入一定遠遠大於產出,南洋很快便會成為帝國的不可承受之重——這真的不僅僅是一個觀念的問題。
所以,指責明朝念不及南洋,不以海為疆,不以島為土,為煙消雲散的鄭和寶船捶胸頓足,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古人的一種不公平。
不過。這些就沒有必要說給御姐聽了——若關卓凡真傻乎乎地這麼做了,必會模糊焦點,影響他的“開疆拓土”的立論和說服力。
我說給您聽的,都是事實——不過。是選擇過的事實。
政治,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何況,就算對朱元璋有什麼不公平,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