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魏延的豫州兵團、張燕的太行兵團、張任的荊州兵團,每個兵團都有兩萬多脫產精兵,此外還有皇甫嵩、朱儁的四萬人馬,還有馬騰、班榮西域都護府兩萬多人馬,此外還有秦誼的遠洋水師,加起來一共有五十二萬人馬,這些人馬雖然都有駐地屯田,但因為經常要調動,他們從屯田上自給軍糧的比例不到兩成,遠遠小於呂布的預計。
若是算上各州郡半脫產的建設兵團護田兵、半脫產郡兵,加起來足有百萬之眾,而呂布轄內民眾現在只有三千多萬,雖然一比三十的軍民比例要比秦朝的一比二十要低不少,但呂布追求的是大漢永遠昌盛繁榮,而不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不可能一直那樣窮兵黷武,要是像是秦朝那樣下去,遲早是民生凋敝,民不聊生,揭竿而起,這不是呂布想要的結果。
在此之前,田豐、沮授、董昭、韓浩等人屢次進言:“主公,我們現在保有的脫產軍人數量太多,軍費開支太高。而且軍民比例過高,可用勞動力嚴重減少,影響了地方農、牧、工、商各業的發展。”當時呂布一心謀求儘快統一大漢疆土,根本沒聽進去,後來微服私訪看到自己那全民皆兵政策的漏洞,呂布開始醒悟。
當呂布把四周的隱患暫時掃平後,又當王朗、華歆到達鄴城後向呂布再次進諫過這個問題後,呂布開始認真地考慮起這個問題:“兵馬眾多並不一定能打出勝戰,兵馬少並不一定就戰敗了,不然就不會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的傳奇了。不然北宋的冗兵就能幫助趙宋王室守住開封了。”
冗兵這一點上,宋朝留下的教訓最深。宋朝搞募兵制,兵農分離,兵民各司其職,各從其便,各得其利,跟後世的募兵制度都一樣的,但因為宋朝動不動就招募饑民、流民入伍,發配罪犯充軍。鼓勵軍人子弟繼續從軍,宋人當兵很容易。似乎誰都能入伍,可要退軍就難了,因為律法規定退軍至少要到六十一以上,這樣一規定,軍門一入深如海,進則容易退則難,這易進難退的軍制,帶來的惡果便是,軍隊老齡化。軍隊素質低下,新老更替週期長,軍隊數量極易膨脹,北宋滅亡時期的兵力比開國時多五倍,但戰力卻低劣很多。
北宋的冗兵不守國的教訓,在隨後的明朝、清朝、民國都陸續上演。
呂布吸取古往今來的類似教訓,決定不搞冗兵。要搞精兵,裁減兵力。
更何況,現在中央軍戰力是天下第一,一個萬人師足以抵擋袁紹、陶謙之流的三萬人馬。呂布以前動輒獅子搏兔,不僅浪費兵力,更浪費糧食、浪費民力,呂布若是這樣發展下去,恐怕早晚都有楊廣百萬大軍徵高麗的慘劇,實際上楊廣只派一員大將領十萬大軍打高麗,可能戰果都要好很多。
呂布既然要搞,就要一步到位,他決定裁減掉一半人馬。
首先從中央正規軍裡裁減,把所有身體有殘疾的將士都裁減,把三十歲以上卻無戰功的將士裁掉,把入伍兩年以上卻無戰功的將士裁掉,把四十歲以上雖有戰功卻無軍銜的將士裁掉,把大字不識一個而軍功排在末尾的將士裁掉。
呂布又考慮到那次微服私訪時看到的“家無青壯、老無所依、幼無所養”的情況,下令軍中將士,凡是家中獨子的、家中只有一個青壯的,都要退伍回去,不過若是有人戰功卓著、軍銜高有能力僱傭青壯勞力在家裡幫傭,亦可以繼續留在軍中。
除中央軍近衛師留兩萬人之外,其他師只留一萬人,又因為道路的逐漸修繕完畢和四輪馬車的普遍使用,後勤上的壓力減輕,輔兵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多了,一萬人馬裡面保持六千戰兵四千輔兵,有些機動性強的部隊裡輔兵更裁到只有二千人。
裁減的循序是先從近衛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