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能夠入主中原,一直都被當做蠻夷,這令皇太極很不舒服,參加科舉考試的漢人,也是寥寥無幾的,很多漢人都以為大清國做事情為恥辱,這種觀念,短時間之內,是很難改變的,為了大清國的大局,皇太極有些時候,也是忍辱負重,一方面要做滿族權貴的工作,一方面要安撫漢人,沒有雄才大略和超強的自信,還真的做不到這一點。
明軍攻下了大淩河城之後,大清國的局勢有些微妙了,一些反對的聲音開始出現,部分的滿族權貴蠢蠢欲動,甚至在質疑皇太極的決策了,這是不能夠容忍的。
皇太極很清楚,矛盾開始出現,就必須要想辦法打滅,不能夠任其蔓延,或者可以說,這種矛盾一直都沒有徹底的消除,如今只是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開始再次的萌芽了。這種危險的情況,遠遠大於大淩河城被攻打下來了。
皇太極的兄弟中間,多爾袞發現了這樣的苗頭,所以果斷的提出來了建議,暫時不要增援大淩河城,若是這次的增援,遭遇了失敗。接下來的局勢將更加的危險。
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所以說,近一個月的時間過去,皇太極都是在苦思的,必須要遏制住這樣的勢頭,可嘴上說是沒有作用的,一定要找到突破口。否則這股勢力真的抬頭了,造成的損失就大了。
皇太極冷冷的看了一眼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自己的二哥,當年四大貝勒俱朝南坐,共理朝政的時候,代善就是其中之一,這麼多年過去,代善基本沒有了什麼權力**了。但這一次大淩河城的兵敗,似乎在改變這種局面了,代善的大兒子嶽託被生擒了,被明朝車裂,這給予了代善很大的打擊,兵敗不可能挽回了,明軍一天的時間就拿下了大淩河城,救援根本就來不及。可代善極力支援八旗軍攻打大淩河城,尋機與明軍展開決戰。
這肯定是不成立的,大清國還沒有如此雄厚的實力,就算是要進行大規模的征戰,也是在秋收之後,集聚了大量的糧草,大軍才能夠開拔的。況且這一次大淩河城的兵敗,大清國損失了大量的糧草,那二十門紅衣大炮,令皇太極心疼了好長的時間。
可代善似乎看不到這一點。一味的堅持,初期皇太極也是能夠理解的,畢竟代善的大兒子嶽託結局如此的悲慘,作為父親,還是有著一絲憤懣的,可時間稍微長一些,皇太極發現不對了,一些滿人權貴開始往代善的府邸去,甚至個別的貝勒和貝子也參與其中了。
皇太極當然是需要警覺的,當初嶽託從親王降至貝子,就是野心太大,代善能夠在其他三個貝勒中間,保住了榮耀,被敕封為禮親王,也是識時務,現在的局勢開始變化了,大清國好幾年的時間,沒有能夠劫掠到鉅額的財富了,這些滿人權貴開始不滿意了。
代善掌管這正紅旗,嶽託掌管這鑲紅旗,這是不能夠小覷的力量,在大清國,能夠掌握一旗甚至是兩旗以上的軍隊,那是很了不起的地位,按照規定,每旗兵力固定人數是7500人,八旗一共是六萬軍士,不過這些年,因為形勢發展的需要,每旗的兵力都是大規模的擴充了,整個的大清國,兵力總是超過三十萬人了,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了漢軍。其中正紅旗和鑲紅旗的兵力總人數,接近五萬人了。
人心難測,皇太極歷來相信這一點,當年父漢努爾哈赤,也因為權力爭奪的問題,除掉了親弟弟舒爾哈齊,絞死了長子褚英,自己登基之後,清除了阿敏、莽古爾泰等人,同樣是為了鞏固權力。
不客氣的說,生在皇家,親情是很淡的,遠遠比不上權力,在權力的面前,親情不堪一擊,兄弟姊妹之間,父子之間,都是能夠反目成仇的,一旦動手了,比起外人還要殘酷。
執掌大清國這麼多年了,皇太極早就有了一副鐵石心腸,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大清國的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