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頁

二是要經過由破題到完篇的長時期寫作練習,有複雜的寫作步驟,按步驟練習,等到會寫整篇的&ldo;八股文&rdo;後,再寫各種題目、經過成百篇的寫作練習,再在老師及名家不斷修改下,才能學會比較熟練地寫出符合各種要求的八股文。

三是在一定字數、一定結構,一定句法、句數、中間四組嚴格對仗的、及其他種種限制之下,寫出模擬古人語氣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萬篇現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這才有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希望,具備了這樣的水平,才能有資格參加考試,這就更難了。

現先將這些難點,作一概括的說明,以後再結合各節細述之。這樣難的考試特定文體,其產生基礎及原因,前面已經說明,不再贅述。但有兩點,現代人回顧歷史事物,必須在認識上很好思維一下:一是如何學會寫這樣繁難的八股文;二是學會寫八股文對學習者說來有什麼用?這是兩個十分重要,十分有趣的問題。我們是現代人,必須用現代眼光去認識它,作出比較科學的答覆。不然,我們雖然讀歷史書,談歷史人物,而對元、明、清以來五六百年的文化歷史,在認識上總是模糊的,正像王國維講詞的境界一樣,總是&ldo;隔&rdo;著一層的。

第二章:源流和歷史

&ldo;八股文&rdo;遠的不說,單從清代說起,從順治初年算到光緒末年,十七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初已二百五十來年。如再往前算,算到明代十四世紀末,那再加二百來年,就有四百多年歷史了。但是持續了這麼長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文體,而且是官方特定的文體,它的產生歷史並不十分明確,並不能簡單明確地回答出是那朝那代那年那月頒布的命令,制定的形式。但到清代,那已經是很完整、固定的形式了。自然是完全繼承了明代的制度。

有人說: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ldo;帖括&rdo;。所謂&ldo;帖括&rdo;,就是賅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ldo;經&rdo;。而且規定《易經》、《詩經》、《書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即《春秋》三傳)及《孝經》、《論語》、《老子》諸書,隨考生所習,考試時,出題若干,寫出註疏。當時手寫紙幅叫&ldo;帖&rdo;,所以叫&ldo;括帖&rdo;,又叫&ldo;帖經&rdo;。意思就是手寫經書註疏的帖子。或用帖子寫經書註疏。這只是從八股文考試內容範圍而言有些關係,但&ldo;帖經&rdo;本身不是成篇的文章,所以不能作為&ldo;八股文&rdo;的原始形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取消唐代沿習下來的詩、賦、帖經取士的辦法,以&ldo;經義&rdo;試士,學子考試以《論語》、《孟子》及《易》、《詩》、《書》等經中任治一經,考試時發揮&ldo;經義&rdo;為文字,就是宋時的&ldo;經義&rdo;。這已不同於唐代專重記憶註疏原文,考試概括來書寫答案的&ldo;帖經&rdo;,而是發揮對經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因而名為&ldo;經義&rdo;。但還不同於專就《四書》命題的八股文,只不過已是寫文,向前走了一大步了。

元代考試,用&ldo;經義&rdo;、&ldo;經疑&rdo;為題述文,出題範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了。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四&ldo;制藝文&rdo;道:

&ldo;宋熙寧中,王安石始廢詩賦用經義,元佑後復罷,迨元仁宗延佑中,定科舉考試法。於是耘始選八比一法,名《書義矜式》,遂為八股濫觴。&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