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兩派爭論之初,還屬理念之爭,可這幾百年來,伴隨你等無數次大小論戰,所謂的辯經,早從理念之爭,變成了口舌上的較量!」
頓了頓,趙都安沉聲怒批:
「當今佛學之流……講說撰録之家,遂乃章鈔繁雜……上流之伍,蒼髭乃成,中下之徒,白首寧就。律本自然落漠,讀疏遂至終身,師弟相承,用為成則。
論章段則科而更科,述結罪則句而還句。……又凡是製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豈得故為密語,而更作解嘲……」
這幾日,趙都安仔細研究這世界的佛法後,發覺其與他熟悉的那個世界的某段歷史有諸多相似之處。
也都發生過類似本土化的教義與原始教義的漫長爭辯。
倒不意外,因為事物的發展,本就遵循一定的規律。
世界雖不同,但某些大勢的規律,闢如王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總歸還在。
他這一番炮轟,就是曾去天竺取經的高僧義淨,曾批駁的過的原話。
大意是說,佛法在演進過程中,逐漸變得越來越「學院派」,佛法被侷限於一座座寺廟之內,而無法走向寺廟之外。
就多少有點……扎心了……
果然,聽到趙都安突然開炮,對現金虞國的佛法攻擊,神龍寺一方臉色都變了。
不過憤怒之餘,又有一絲心虛。
是的,心虛!
因為趙都安所說,的確是真實發生的弊病。
紅教上師眯著眼睛,不發一語,饒有興趣觀察神龍寺僧人模樣。
辯機和尚面沉似水,等趙都安一番開炮結束,他才沉聲道:
「依使君所說,當今佛法困於寺廟,你以為不對,好,且不論你所說正確與否,我等倒想聽聽,依你之見,佛法不在寺廟,又能在何處?」
「是啊,在何處?」臺下有僧人附和。
「你說我們在寺中研究佛法不對,那你倒是說說,該在何處研究?」
眾人憤憤不平。
趙都安迎風而立,迎著一聲聲質疑,微微一笑,對當下反應早有預料,等質疑聲漸漸平息,他才開口,平靜而有力地吐出五個字:
「佛法在世間!」
……
佛法在世間!
觀水樓內,朝廷文武百官齊聚,在趙都安登臺後,這裡便發生了騷亂。
而因為女帝遲遲不發表態度,百官雖心中好奇心小貓抓撓一般,卻只能忍著。
接著,他們就驚愕看到,玄印與紅教上師竟同意了趙都安提出參與辯經的無理要求。
再然後,趙都安一番長篇炮轟,則清晰傳遞入眾人耳中,起初都還算平靜。
直到這一句「佛法在世間」吐出。
霎時間,百官中有數人面色猛地一變!
鬢角霜白,神態清矍的御史大夫袁立神態變化最為明顯。
身為朝廷大員中,少見的通曉儒釋道三門學問的朝臣,袁立年輕時放浪形骸,與僧道為友,因此,先於群臣意識到了這看似普通的五個字,內裡蘊含的殺機!
「袁公?」莫愁詫異地看向他,虛心求教:
「趙大人這話,有問題?」
刷——
霎時間,包括徐貞觀,文珠公主在內,眾人都看向了袁立。
女帝雖修為高深,學問絕不輸天下男兒,但徐貞觀大部分精力,終歸放在了修行和政事上。
所謂術業有專攻,她對佛門法術神通很瞭解,但若說佛法理論,就未必精通了。
>/>
至於文珠公主,雖久在西域,但坦白講……對這些艱澀的東西,也只粗通。
「袁公可否為朕解惑